在全球 AI 医疗市场以 28.5% 复合年增长率扩张的浪潮中,中国企业正经历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的关键跃迁。本次更新的 "2025 年中国 AI 医疗 TOP 30 企业" 榜单,不仅延续技术创新、商业化进程等五大评估维度,更通过 "技术 - 商业双螺旋" 结构,将核心技术参数与经营财务数据深度融合,揭示行业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型轨迹。从上市公司的营收增长到独角兽的融资动态,这些数据勾勒出 AI 医疗在临床价值与商业回报之间寻找平衡点的真实图景。
产业观察:病理 AI 企业正面临 "技术投入 - 商业回报" 的平衡挑战。玖壹叁陆零凭借三类证先发优势实现收入结构优化,而兰卫医学则承受转型阵痛,两者对比显示,AI 业务初期投入较大,但长期看能显著提升服务附加值和客户粘性。
作为 AI 数字病理领域的隐形冠军,迪英加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 D-PathAI 全切片分析系统的技术突破:5 秒内可处理一亿像素图像,1 分钟完成 15x15mm 切片分析,多模块平均准确率高达 95%。该系统能自动识别 16 类宫颈细胞、精准计算 Ki67 增殖指数并标注肿瘤细胞阴阳性,在甲状腺冰冻判读中实现病变区域自动框选。商业化方面,公司通过 "设备 + 软件 + 服务" 捆绑模式,在国内三甲医院覆盖率年增长 40%,2024 年完成 C + 轮融资后估值突破 15 亿元,资金主要用于扩大宫颈癌、乳腺癌等高发癌种的 AI 解决方案生产规模。其高通量一体化方案支持边扫描边分析,使医院工作效率翻倍,成为临床路径优化的关键工具。
凭借国内首个病理 AI 三类证的先发优势,91360 的宫颈细胞学分析系统实现 60 秒内完成 25 亿像素全切片分析,使病理医生工作效率提升 6 倍,临床试验达到 100% 灵敏性和 94.1% 特异度。公司构建了独特的盈利模式:以宫颈细胞学智慧解决方案为核心,通过 "软件 + 硬件 + 试剂 + 远程会诊" 的闭环服务实现商业变现。最新推出的病理专用智能体应用 "AI 助手",具备动态可配置的智能指令系统,能自动提取病例信息并生成结构化报告,已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落地应用。其产品已覆盖全国 300 余家医疗机构,仅江苏省 "两癌" 筛查项目就完成 30 万人份检测,2024 年病理 AI 软件收入占比提升至总收入的 65%。公司在日本设立的研发中心,成为其技术差异化的重要支撑。
2025 年中报显示,兰卫医学实现营收 7.59 亿元,同比下降 14.5%,归母净亏损 578.32 万元。尽管整体业绩承压,但其 AI 病理生态布局持续深化,通过与 AI 技术公司合作,病理诊断质控体系的数字化改造使诊断一致性提升 25%。公司构建的海量病理数据库已成为重要资产,覆盖从常见肿瘤到罕见病的多类病理场景,支持复杂病例的 AI 辅助诊断。2024 年 AI 相关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8%,部分抵消了传统诊断业务的下滑,显示出技术投入在转型期的缓冲作用。
作为第三方诊断巨头,迪安诊断 2024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62.18 亿元,毛利率维持在 27.69% 的健康水平。其数智化病理 CRO 平台年处理样本量超 4 万例,采用 "基础病理 + 分子病理 + AI 辅助" 的三位一体模式,支持肿瘤精准分型。与华为云合作的 "迪晓智" 健康管理系统已覆盖 500 万用户,实现检验数据的智能解读与健康风险预警。研发投入方面,公司 2024 年研发费用率达 8.3%,重点投向病理 AI 算法优化和多模态数据整合技术,推动 AI 能力从诊断向健康管理全周期延伸。
技术突破:医疗大模型企业呈现分化 —— 商汤医疗通过分拆融资获得发展资金,其多模态大模型实现跨科室诊断推理;讯飞医疗则依靠持续的研发投入实现亏损收窄,两种模式折射出 AI 企业不同的商业化阶段。大模型能力已从单纯辅助诊断向科研支持、患者服务等全链条延伸。
2025 年 2 月完成分拆后,商汤医疗获得投前估值 15 亿元,随后单季度营收同比激增 380%,现金流首次转正。其核心产品 "大医" 医疗大模型以千亿参数规模的 "商量" 大模型为基础,经 300 亿 token 医学数据训练而成,在智能自诊、用药咨询等 20 余个场景的表现超越 GPT-4o。该模型已部署 300 + 三甲医院,与瑞金医院合作开展专病科研,与新华医院共建智慧患者服务平台,在重症医学大模型赛事中排名第一。公司创新推出的 "零代码 AI 应用工厂" 模式,使医院自主开发 AI 工具的成本降低 60%,这种 To B 服务模式正成为营收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2025 年上半年财报亮眼:营收 2.99 亿元同比增长 30%,亏损较上年同期收窄 40%,毛利率稳定在 51.5%。研发投入 1.34 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 45%,保障了星火医疗大模型的持续迭代。该模型已覆盖全国 31 个省市的 697 个区县、超过 7.5 万家基层机构,累计提供 10.1 亿次 AI 辅诊建议,识别不合理处方 1.1 亿余份。与华西医院合作的患者服务方案累计服务超 1300 万人次,基层解决方案收入增长 52%,区域传染病防控解决方案激增 178%。"智医助理" 已覆盖 65% 的基层医疗机构,晓医 APP 累计完成 1.4 亿次咨询,用户好评率达 98%,形成从 G 端到 B 端再到 C 端的全场景覆盖。
依托平安集团资源,平安健康构建了 "AI + 医疗服务" 的盈利模式。2024 年其自研的 "平安医博通" 大模型支撑的线上问诊服务实现收入 18.6 亿元,同比增长 22%,该模型整合 30 万 + 名医经验与 10 亿 + 诊疗案例,辅助问诊准确率达 98%。AI 技术使单客服务成本下降 35%,将线上服务毛利率从 42% 提升至 53%,验证了 AI 在规模化医疗服务中的降本增效价值。其健康管理平台已接入 2000 余家体检机构数据,通过 AI 风险预测模型识别亚健康人群,实现精准干预。
源于 Mayo Clinic 知识体系的惠每科技,其 Dr. Mayson AI 平台已进入全国 200 家核心医院。该平台整合临床决策支持 (CDSS)、病历智能分析等模块,基于 3000 + 临床指南和 10 万 + 病例训练而成,2024 年 CDSS 市场占有率达 19%,尤其在三甲医院渗透率领先。近期发布的 Agent Store 平台采用模块化订阅制,提供从常见病到专科病的分级解决方案,有望打开基层医疗机构市场。通过 "软件授权 + 服务收费" 模式,公司在肿瘤、心血管等专科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
作为医疗 NLP 领域的佼佼者,森亿智能 2024 年完成 D 轮融资 5 亿元,估值突破 30 亿元。其病历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已覆盖全国 500 家医院,处理非结构化病历文本超 10 亿份,采用专利的医疗实体链接技术,实体识别准确率达 97.3%。商业化方面,公司采取 "基础版 + 专科版" 的阶梯定价策略,2024 年营收同比增长 65%,其中肿瘤专科 AI 解决方案贡献 30% 收入。其构建的多中心科研数据平台支持 100 + 三甲医院开展临床研究,平均缩短研究周期 40%,显示专科化成为医疗 AI 商业化的重要路径。
临床价值:AI 影像企业已从单纯追求三类证转向临床价值验证。数坤科技在县级医院的实践表明,AI 不仅能提升诊断效率,更能通过优化设备利用创造实际经济效益;科亚医疗的无创技术则改变了冠心病诊疗路径,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检查。
数坤科技的 "数字人体" 平台已实现规模化变现,其冠脉 CTA 智能分析系统覆盖全国 1500 余家医院,2024 年商业化收入预计突破 5 亿元。该系统采用多器官协同分析算法,可同时评估冠脉、心肌、心功能等多维度指标,AUC 值达 0.94。公司采用 "设备预装 + 按次收费" 的创新模式,在南皮县人民医院等案例中,使设备利用率提升 110%,这种与医院收益共享的模式正加速其市场渗透。其肺部 AI 产品通过 NMPA 认证,在体检中心筛查场景中实现结节检出灵敏度 96%。
2024 年财报显示,鹰瞳科技营收 1.56 亿元同比下降 23.3%,净亏损扩大至 2.55 亿元,毛利率从 61.4% 下滑至 55.4%。尽管业绩承压,但其视网膜影像 AI 分析技术持续迭代,第二代产品可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 10 余种眼病,准确率达 94.5%。技术已拓展至体检中心、保险等多元场景,非医疗机构收入占比从 15% 提升至 28%。公司通过优化成本结构,将销售费用率从 58% 降至 45%,同时与平安健康等平台合作开发 AI 健康风险评估服务,为后续盈利奠定基础。
作为 AI 胸部筛查领域的先行者,推想医疗延续高毛利率特征,2020 年数据显示其毛利率达 81.8%。2025 年 7 月,旗下手术规划 AI 产品通过欧盟 CE MDR 和英国 UKCA 认证,成为全球首个全自动手术重建系统,数分钟内即可完成高精度三维重建,将欧洲医院手术准备时间从几小时缩短至分钟级。该系统在胸外科、肝胆外科等领域应用,使解剖变异识别误判率降低 41%,术式选择错误率降低 35%,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其肺结节 AI 产品已进入美国、日本等海外市场,2024 年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 18%,采用 "直销 + 分销" 的混合模式,分销商渠道贡献收入的 38.6%。
专注心血管 AI 的科亚医疗,其 "深脉分数" 产品累计服务超 10 万患者。该产品是全球首款采用深度学习技术的无创冠脉 FFR 评估系统,通过 CCTA 影像计算血流储备分数,将传统 3-8 小时的检测时间缩短至 10 分钟以内,准确率超过 93%。已获得中国 NMPA、美国 FDA、欧盟 CE、新加坡 HSA 四重认证,突破国际技术封锁。2020 年数据显示研发投入达 1.17 亿元,虽早期收入依赖科研项目,但 2024 年商业化迎来突破,产品进入全国 300 家医院,年度营收同比增长 120%。其交互式 3D 冠脉模型支持医生旋转缩放查看特定部位 FFR 值,在美国持有 I 类 CPT 代码 75580,与拜耳 Calantic 平台合作拓展全球市场。
技术驱动型公司深睿医疗 2024 年完成 C + 轮融资 3 亿元,估值 25 亿元。其 "影像 + 文本" 双 AI 引擎在脑卒中诊疗中实现差异化竞争,集成 CTP 灌注分析、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等模块,使患者 Door-to-Balloon 时间缩短至 50 分钟。该系统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中敏感度达 96.7%,为时间窗内治疗争取关键时间。商业化方面,公司采取按年付费的订阅模式,2024 年签约医院数增长 45%,其中三甲医院占比达 70%,彰显其技术在复杂临床场景的认可度。
背靠联影医疗设备优势,联影智能实现 "设备 + AI" 协同发展。其 AI 算法深度嵌入 MR、CT、X 光等全系列设备,形成 "数据 - 算法 - 场景" 的闭环飞轮。2024 年其 AI 应用嵌入 CT、MR 等设备销量达 1200 台套,相关收入占联影医疗总营收的 12%。uMetaImaging 影像全智能体可检出 37 种常见病种,平均 AUC 达 0.92,搭载 FDA 认证 AI 迭代重建算法的智能 CT 设备,实现辐射剂量削减和低对比度检测能力提升。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实验室,uEXPLORER Total-body PET/CT 的 HYPER 重建引擎将扫描时间从 10 分钟缩短至 30 秒,空间分辨率提升 115%。这种内置 AI 的设备销售模式毛利率高达 65%,成为联影医疗差异化竞争的重要筹码。
行业趋势:AI 制药企业在资本寒冬中分化明显 —— 晶泰科技通过上市获得稳定融资渠道,英矽智能则借助银行贷款降低股权稀释,两种策略反映出行业从纯股权融资向多元化融资的转变。生成式 AI 技术正从分子设计向实验规划、临床试验等全流程渗透。
作为 "AI 制药第一股",晶泰科技 2024 年实现营收 2.66 亿元,同比增长 53%,提前达成联交所 2.5 亿港元的收入门槛要求。尽管经调整净亏损仍达 4.57 亿元,但研发开支同比减少 13% 至 4.18 亿元,显示效率提升。其 ID4 平台整合分子生成、虚拟筛选、实验规划等模块,分子设计准确率达 82%,与辉瑞等国际药企的深度合作持续推进,2024 年合作收入占比达 75%。平台支持从靶点发现到临床前的全流程加速,平均缩短研发周期 30%,在小分子药物和生物药领域均有成熟案例。
在资本寒冬中,英矽智能 2024 年获得汇丰银行 1 亿美元循环贷款,为其药物研发提供资金保障。公司利用 Pharma.AI 平台推进的特发性肺纤维化候选药物已进入临床 II 期,成为全球首批进入临床阶段的 AI 生成药物。该平台整合多组学分析、知识图谱构建和生成式 AI 技术,靶点发现效率提升 3 倍。这种 "生成式 AI + 药物研发" 的模式吸引了多家药企合作,2024 年合作研发收入同比增长 80%。其多病种管线布局涵盖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8 个候选分子进入临床前阶段。
星药科技 Pyxir® 平台聚焦 "难成药" 靶点,采用自由能计算、骨架跃迁等核心技术,成立数年内多条管线进入临床前候选阶段。2024 年完成 B + 轮融资 2 亿美元,估值 15 亿美元,资金主要投向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管线。平台分子新颖性评分达 89%,较传统方法提升 40%,已成功设计出针对 KRAS G12C 突变的新型抑制剂。公司采用 "自研 + 合作" 双轮驱动,与拜耳等药企的合作收入占比达 40%,平衡了长期研发投入与短期现金流需求。
德睿智药三大 AI 平台形成药物发现闭环,2024 年完成 C 轮融资 4 亿元。其 Molecule Pro 平台分子新颖性评分达 91%,采用 3D 结构生成和多属性优化技术,吸引了多家跨国药企的关注。公司构建的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管线中,3 个候选分子进入 IND 申报阶段,采用对外授权(Out-licensing)模式,2024 年获得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合计 1.2 亿美元。其 BiAActor 平台可预测生物药免疫原性,准确率达 85%,已应用于多个双抗药物开发项目。
专注蛋白质结构预测的华深智药,其 HeliXonAI 平台性能领先,采用注意力机制改进的 AlphaFold 算法,蛋白质结构预测准确率达 92%。2024 年完成 B 轮融资 3 亿元,估值 12 亿元,研发投入占比维持在 70% 以上。公司基于 AI 设计的 First-in-class 创新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中表现优异,针对 SARS-CoV-2 的广谱中和抗体已完成动物实验。与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建立合作,采用 "里程碑付款 + 销售分成" 的商业化模式,在抗肿瘤、抗病毒领域形成 pipeline。
技术前沿:手术机器人企业呈现 "高端突破 + 成本控制" 双路径。微创医疗机器人通过海外认证打开增长空间,元化智能则凭借性价比抢占基层市场,两种策略共同推动国产替代率从 5% 提升至 15%。机械臂精度、多模态感知和临床适配性成为核心竞争点。
2024 年微创医疗机器人实现营收 2.57 亿元,净亏损 6.42 亿元,亏损同比大幅缩窄。其图迈 ® 腔镜机器人国内累计装机突破 30 台,采用 7 自由度机械臂设计,手术精度达 0.1mm,省级头部三甲医院占比 60%。海外市场首年装机 11 台,通过 CE 认证进入欧洲市场,彰显国产替代实力。2025 年公司预计收入 5.02 亿元,同比增长 95.33%,随着规模效应显现,亏损有望进一步收窄至 2.47 亿元。其模块化设计支持多科室应用,已在胃肠、妇科等手术中完成临床验证。
作为 "骨科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 "天玑" 系统累计完成手术超 5 万例。该系统采用光学定位与机械臂协同技术,定位精度达 0.3mm,支持脊柱手术的精准置钉。2024 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 1.8 亿元同比增长 35%,毛利率维持在 58% 的高位。其产品覆盖全国数百家医院,基层医院采购占比从 20% 提升至 35%,政策驱动下的基层医疗设备升级成为重要增长点。最新一代产品增加术中 CT 融合功能,手术规划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
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先锋精锋医疗,2024 年完成 D 轮融资 5 亿美元,估值 30 亿美元。其多孔腔镜机器人性能对标国际顶尖产品,单孔技术国际领先,采用柔性关节设计实现狭小空间操作。系统集成力反馈和高清 3D 视野,手术创伤较传统腹腔镜减少 40%。商业化方面,公司已与国内 50 家三甲医院达成合作,2024 年实现销售收入 8000 万元,预计 2025 年随着产品获批放量,收入将突破 2 亿元。海外临床实验正在美国开展,计划 2026 年申请 FDA 认证。
获美敦力战略投资的术锐,专注可形变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研发。2024 年完成 C + 轮融资 2.5 亿元,资金用于临床验证和产能建设。其 "灵巧之手" 技术采用蛇形臂结构,实现 7 自由度运动,解决狭小空间操作难题,已在动物实验中实现亚毫米级缝合精度。该系统集成多模态传感技术,可实时监测组织压力和温度,降低术中并发症风险。公司与国内 10 家顶尖医院合作开展临床试验,预计 2026 年商业化后年销售额可达 1.5 亿元。
骨科手术机器人 "全能选手" 元化智能,2024 年完成 B + 轮融资 2 亿元。其 "锟铻" 系统覆盖髋膝关节置换,采用双平面导航技术,与国产假体适配性达 95%。公司掌握全链条自研能力,包括机械结构、控制系统和导航算法,设备成本较进口产品低 30%。2024 年装机量突破 50 台,实现营收 6000 万元,在国产替代浪潮中占据性价比优势。其远程手术指导功能支持专家远程协助基层医生,已在西藏、青海等地医院应用。
创新案例:AI 技术正重塑医疗器械价值链条。迈瑞医疗和联影医疗的数据显示,搭载 AI 功能的设备溢价能力显著提升,平均售价较传统设备高 20-30%,且更受市场欢迎。微医的健共体模式证明,AI 医疗通过按人头付费机制可实现商业闭环,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范例。
医疗器械巨头迈瑞医疗 2024 年营收 356 亿元,同比增长 20%,其中 AI 相关产品贡献收入 42 亿元,占比提升至 12%。其 AI 监护仪采用多参数融合预警算法,可提前 15 分钟预测呼吸衰竭风险,已累计销售超 3 万台。超声设备搭载的智能结节分析系统,使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断准确率达 92%。研发投入方面,公司 2024 年研发费用 38 亿元,重点投向多模态 AI 诊断技术,推动传统器械向 "智慧器械" 转型。其移动 DR 集成 AI 胸片分析功能,在基层医疗机构普及率快速提升。
联影医疗 "uAI" 平台赋能全线设备,2024 年搭载 AI 功能的影像设备销量增长 45%,相关收入达 28 亿元。其 uCT SiriuX 双宽体 CT 实现 8ms 心脏时间分辨率,"零噪声"DSA 技术提升分辨率 57%。公司研发费用率维持在 18% 的高位,2024 年推出的 "智医诊疗大模型" 已在 30 家医院试点,支持影像、文本、检验数据的多模态分析。uMI Panorama 全身 PET-CT 结合 AI 定量分析技术,使肿瘤早期检出率提升 20%,预计 2025 年 AI 相关服务将贡献千万级收入。
中国最大数字化慢病管理平台智云健康,2024 年营收 15.6 亿元,同比增长 25%。其 ClouDr GPT 模型优化慢病管理全流程,整合电子病历、检验数据和用药历史,服务糖尿病患者超 300 万,使血糖达标率提升 18%。商业化方面,公司采取 "B2B2C" 模式,与 2000 家药店合作提供数字疗法,2024 年服务收入占比达 60%,毛利率提升至 45%。其智能血糖仪通过 AI 算法校准,测量误差率低于 8%,配套 APP 提供饮食运动指导,用户月活跃率达 65%。
互联网医疗巨头微医 2024 年平台交易额达 380 亿元,AI 医生完成问诊量占比提升至 35%。其自主研发的医疗大模型在 CMB 医疗 AI 评估中排名首位,集成 "AI 医生、AI 药师、AI 健管、AI 智控" 四大智能体。在三明健共体落地的 "六病共管" 模式,使糖尿病会员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从 17.8% 升至 44.2%,血压达标率从 19.5% 升至 61.5%。医疗大模型在智能导诊、处方审核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使线上问诊响应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3 分钟。商业化方面,公司通过 "AI + 保险" 模式实现盈利,2024 年保险经纪收入 5.2 亿元,同比增长 40%。
医脉通 "内容 + 数据 + 智能" 闭环持续深化,2024 年营收 8.6 亿元,同比增长 30%。其医学大模型嵌入医生站 App,覆盖 1600 种疾病和 2800 种药品,AI 用药助手使处方审核效率提升 40%。该模型基于 3000 万篇医学文献和 5000 家医院诊疗数据训练而成,支持专科化问答。公司通过药企数字化营销实现变现,2024 年相关收入达 6.2 亿元,占比 72%,同时研发投入 1.2 亿元,构建专科化临床 AI 大模型。其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已接入 3000 家医院,辅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透过技术参数与财务数据的双重棱镜,中国 AI 医疗产业正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商业化进入 "深水区",讯飞医疗、微创医疗机器人等企业通过规模效应实现亏损收窄,技术指标如诊断准确率、手术精度已成为营收增长的直接驱动力;二是细分赛道分化加剧,AI 影像和手术机器人已形成清晰盈利模式,而 AI 制药仍需长期投入,不同赛道的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回报周期呈现显著差异;三是支付方态度转变,从政府采购为主转向市场驱动,平安健康、医脉通等企业探索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验证了 AI 医疗的经济价值。
全球 AI 医疗诊断市场预计 2025 年达 332.4 亿美元,但中国企业不再简单追逐市场规模,而是通过技术差异化构建竞争壁垒。商汤医疗的多模态大模型、数坤科技的 "数字人体" 平台、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海外拓展,都彰显中国 AI 医疗从 "中国智造" 向 "全球引领" 的转变。科亚医疗的无创冠脉评估技术突破国际封锁、推想医疗的手术规划 AI 获得欧美认证,标志着中国 AI 医疗技术开始参与全球标准制定。
未来,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完善和医保支付改革推进,AI 医疗将进入 "价值创造" 新阶段。那些能平衡技术创新与商业回报、兼顾临床价值与成本效益的企业,将在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技术迭代如大模型参数规模提升、机械臂精度改进,与商业指标如毛利率改善、海外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将最终推动医疗服务向更精准、高效、普惠的方向演进。
注 1: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注 2:财务数据来源于公司财报及公开信息,未公开数据采用行业研究估算
注 3:技术参数来源于企业官网及公开技术文献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