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市场

多维度分析:医疗AI正在渗透内镜市场!

发布时间:2022-08-03 来源:CHC医疗传媒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技术静默期”里的小爆发?医疗AI正在渗透内镜市场


Evaluate MedTech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全球内镜市场规模为283亿美元(2017-2024E CAGR为6.3%)。从中国目前行业数据显示,预计国内内镜设备和诊疗器材市场规模将从当前约100亿元增长至2024年约150亿元(2020-2024E CAGR 11.1%)。尽管涨幅可观,但由于缺乏跨越式创新,内窥镜市场一直被认为仍处于技术静默期。


相比硬件产品和基础原理的静默,近两年产业界人工智能(AI)的频频入局则让人眼前一亮。在狭窄、复杂、柔软的人体自然腔道中,内窥镜正在与他的“新朋友”彼此试探。


早前,奥林巴斯在海外推出了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平台ENDO-AID,通过该平台可以实时显示自动检测到的结肠可疑病变。富士则最新开发CAD EYE诊断系统,可实时分析内窥镜图像以检测病变。国内则有如腾讯公司发布觅影产品着力于食道癌早期人工智能筛查,楚精灵打造的集内镜质控与病灶诊断于一体的消化内镜辅助诊疗系统等。


作为国产内镜的代表澳华内镜,其全新智能多光谱内镜系统也在近期通过了NMPA医疗器械注册申请据披露,该产品除了在原本的常规CBI 染色模式下新增了CBI Indigo及CBI Aqua,实现了1+3式多图像模式外,更增添了智能化助手辅助诊疗系统,一石激起了平静许久的消化内镜市场涟漪。


微信图片_20220803135846.png

微信图片_20220803135848.png

微信图片_20220803135908.jpg

(图片来源:澳华内镜官网)

科室管理:

提升诊断效率


在日常检查时,在低年资内镜医生操作或病灶不明显时,医生往往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停留观察,导致诊断时间延长。以一个消化科内镜医生每个病人检查30分钟计算,每天做满8个小时也只能完成不到16例病人的内镜检查,更不用说每周至少有几个半天的门诊,科室负荷极大。


而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则有望极大缓解这两个问题。一方面通过实时提示病灶缩短诊断时间,另一方面智能留存术中最优示视野图片及异常表征图片,提升诊断效率。


医生培养:

缩短内镜医师学习周期


AI在内镜中的参与同样可降低医生操作门槛。软镜应用的术式较多,而且对于医生操作要求较高。培养一个对疾病诊断率高的内镜医生非常困难,需要多年的专业临床训练。而通过AI系统的标框提醒功能可使得医生发现早期病变的概率得以保障,学习曲线大大缩短。

医疗格局:

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加速分级诊疗落地


中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镇,而农村的医疗资源仍然比较匮乏。根据《2020中国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调查报告》显示:消化内镜医师的分布与各地区总人数和 GDP 总量呈正相关。且各省直辖市分布极不均衡。此外,在中国医院体系中,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大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较低级别医院的医生尽管接受各种患有多重疾病的病人,但却在能力和技能等方面有所不足。

微信图片_20220803140002.png

(图片来源:2020中国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调查报告)


微信图片_20220803140005.png

(图片来源:2020中国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调查报告)

消化内镜AI产品在国内的落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在不增加消化科医生当前工作量的前提下,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结合AI辅助诊断系统通过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及提示,可以更高效地完成胃溃疡、息肉、早癌、进展期癌灶等疾病的风险筛查,有利于消化道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因此,“AI+内镜”在中国市场拥有极佳发展土壤。


国产替代是场马拉松每一个半程都激动人心


我国医疗创新正迈入新的机遇期。


从国家层面看,创新已被置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总投入常年维持在5%左右,2019年猛增22.5%,首次突破6%,2020年为8%,2025年目标15%。届时,中国研发总投入也会超过美国。在这样的趋势下,我国前沿科技的产业化浪潮势必迎来红利窗口。


过去,国产品牌始终落后于进口品牌的原因除了起步晚,核心零部件“卡脖子”外,在研发方面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发展趋缓也是一大问题。而诸如像澳华内镜这样的国产内镜企业在成功上市后,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了消化内镜AI产品的验证及拿证流程,这一方面说明了国产内镜企业在创新人工智能方向的横向拓展能力,另一方面也给了国产医疗器械以信心加速研发拓宽市场覆盖。


总结来看,消化内镜领域的AI智能化辅助系统一方面遵循了中国人群疾病图谱变化,属于重点高速赛道;另一方面兼顾了新的技术手段在疾病领域的发展,只要能真的把技术落地,同样前景广阔。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