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市场

国务院常务会议解读|医疗卫生强基,让更多人在“家门口”看好病

发布时间:2025-09-05 来源:新华社、健康届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微信图片_20250905210711.jpg

国务院总理李强8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部署开展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审议通过《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


会议指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持续用力推进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要激发技术要素创新活力,推进土地要素集约高效配置,引导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快培育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增强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试点,引导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做好对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服务,及时进行总结评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会议指出,建设好县域普通高中关系成千上万学子特别是农村孩子的成长成才。要科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适应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趋势,前瞻布局、远近结合,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多措并举增加学位供给。要补齐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短板,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育数字化赋能,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要树立科学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和评价改革,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

会议指出,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要把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优化服务内容,加强慢性病防治、康复护理等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水平,便利群众就近就医,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要推动医疗、医保、医药政策协同发力,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倾斜力度,完善医保支付等政策,扩大用药种类,提升基层看病就医保障能力。

微信图片_20250905210751.jpg

8 月 29 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一方案的出台,无疑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一剂 “强心针”。从政策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探索,从资源投入倾斜到服务能力提升,一系列举措正为基层医疗机构发展铺就道路,也让人们对 “基层医疗春天是否到来” 充满期待。

政策聚焦:以人民健康为核心,锚定基层医疗发展方向

此次国常会明确,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要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摆在更突出位置。这一定位,从根本上确立了基层医疗在国家卫生健康体系中的基石作用。

《方案》围绕群众就医需求,提出多维度提升路径。在服务能力建设上,重点加强慢性病防治、康复护理能力,旨在提高基层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让群众 “小病不出社区、常见病不出乡镇” 成为常态;在政策协同上,推动医疗、医保、医药 “三医联动”,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倾斜,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并扩大用药种类,从制度层面解决基层 “缺钱、缺药” 的痛点;在长远规划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纳入 “十五五” 规划重要内容,为基层医疗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政策保障。

回溯政策源头,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并非临时举措。2024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其确定为 2025 年重点任务之一。2025 年 8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正式启动实施该工程,通过统筹资金、整合资源,着力补齐基层医疗服务短板,政策的连续性与执行力为基层医疗发展筑牢根基。

资源倾斜:真金白银投入,破解基层发展瓶颈

基层医疗的 “弱”,很大程度上源于资源配置的 “不均衡”。此次工程实施中,“真金白银” 的投入与精准的资源调配,成为破解瓶颈的关键。

在资金支持方面,2025 年国家统筹各类中央资金约 88 亿元,专项用于县级医院、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同时推进县域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消毒供应、中心药房(共享中药房)等 5 大资源共享中心提标扩能。这一举措直击基层 “检查能力弱、诊断水平低” 的问题,通过 “乡镇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 模式,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县级医院同质的检查诊断服务,避免 “小病大跑” 的奔波。

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上,125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通过远程医疗、巡回医疗、对口帮扶等方式,已累计服务基层患者 400 多万人次。同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培养工作大力推进,旨在打造一支 “留得住、干得好” 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 人才是基层医疗的 “活水”,这一举措从根本上解决基层 “缺人” 难题,为服务能力提升提供可持续支撑。

地方层面也积极响应,广东省的实践颇具代表性。2025 年 4 月,广东省发改委、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联合发布预通知,集中推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建设项目:一方面支持县域医共体资源共享中心和中心药房建设,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推广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配置智慧多功能巡回诊疗车,破解边远地区医疗服务难题;另一方面推进县级医院和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提档升级,支持基层医疗设备以旧换新,实现数字化迭代升级。这些举措因地制宜,为全国基层医疗资源优化提供了 “地方样本”。

现状与目标:从 “全覆盖” 到 “高品质”,基层医疗稳步前行

判断基层医疗的 “春天” 是否到来,既要看向政策与资源的 “输入”,也要审视当前的 “基础” 与未来的 “目标”。

从现状来看,我国基层医疗体系已具备一定基础。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有超 60 万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涵盖 3.7 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3 万个乡镇卫生院、57 万个村卫生室,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超 500 万名基层医务人员坚守一线,为群众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及日常医疗服务,“家门口看病” 的便利性已初步实现。同时,地方探索也取得成效,如四川、湖南等地在距离县城较远、服务人口较多的乡镇卫生院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使其医疗水平基本达到二级医院标准,让常见病、多发病在乡镇就能得到解决。

从长远目标来看,基层医疗正朝着 “更高品质、更便利可及” 迈进。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等 13 个部门 2025 年 4 月印发的《关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的指导意见》,三个阶段目标清晰明确:到 2027 年,实现乡镇、街道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行政村和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力争居民 15 分钟可达最近医疗服务点,基层医疗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到 2030 年,基层医疗布局更均衡,远程医疗和智慧化服务基本普及;到 2035 年,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与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相适应,能更好满足城乡居民高品质健康需求。

春天已至,未来可期

从国常会审议通过方案,到中央与地方协同推进实施;从资金、人才、技术的全方位倾斜,到 “全覆盖” 向 “高品质” 的目标跨越,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的推进,正在为基层医疗机构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 资源更充足、能力更强劲、服务更贴心,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不断提升。

虽然基层医疗仍面临部分地区服务能力不均衡、人才留存难度大等挑战,但随着政策的持续落地、资源的不断投入、技术的创新应用,基层医疗机构正逐步摆脱 “弱、小、散” 的标签,朝着 “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 的方向稳步前行。可以说,基层医疗的 “春天” 已悄然到来,而这股春风,终将吹遍城乡每一个角落,守护更多人的健康福祉。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