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病种很多,糖尿病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被重点关注的病种,为什么都愿意选择它。
比如糖尿病专科医院、糖尿病管理中心、糖糖圈、糖尿病共同照护、糖尿病个案管理等等。其背后涉及糖尿病这一疾病特性、公共需求、经济效益、管理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
今天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本人拙见):
1. 疾病流行病学:患病率高且增长快
- 全球流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全球约5.37亿糖尿病患者(2021年),预计2030年增至6.43亿,中国患者数量居全球第一(约1.4亿,这个与中国基数大也有关系)。
- 年轻化趋势: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比以往提前,现在也见到很多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儿(与肥胖相关),所以现在体重管理年也呼吁“小胖墩减肥”。
2. 疾病特性:适合慢病管理干预方案实施
- 可防可控:糖尿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药物、心理、科普、监测等),可显著延缓进展,管理效果比较明细且直观(如血糖、HbA1c指标量化)。
比如控制饮食之后,餐后血糖会立即出现好的趋势,这也让糖尿病患者看到数据变化而执行。
(食物六大类小卡片)
- 并发症明显:血糖控制不佳,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肾衰竭、失明等严重后果,但早期干预可降低风险(如控制血糖减少截肢率和视网膜病变)。
- 患者需求高:长期监测、饮食控制和用药监督,通过一系列慢病管理提高依从性,从而血糖有比较好的数值展现。
3. 政策与支付端推动
- 医保控费需求:糖尿病并发症治疗费用高昂(如肾透析年费用超10万元),预防和管理可大幅降低医保支出。
- 政策倾斜:
- 中国将糖尿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医院提供免费随访;
- 国外可以看下美国,按价值付费模式鼓励医疗机构管理糖尿病以减少住院。
4. 商业模式相对成熟
- 技术适配性强:
- 监测设备普及:血糖仪、动态血糖监测(CGM)技术成熟,数据易获取。
- 数字化工具:APP、AI算法可远程分析数据并预警。很多平台已经可以购买有传输功能血糖仪。
- 盈利模式清晰:
- 硬件销售(血糖仪、试纸);
- 服务收费(健康管理套餐);
5. 患者及家属支付意愿强
- 自费市场大:患者对新型监测设备(如无创血糖仪)、个性化饮食指导等付费意愿高。当时指导慢病患者最多就是糖尿病。
比如子女给父母购买的糖尿病管理服务,年轻群体给自己购买健康服务包,孕期妈妈给自己购买健康饮食指导套餐等。
尽管糖尿病是“首选病种”,但以下慢病管理需求也正在上升:
- 高血压:与糖尿病共病率高,联合管理成趋势,当然也有大家熟悉高血脂,高尿酸等;
- 肥胖/代谢综合征:作为糖尿病上游病因,预防性市场扩大,所以体重管理年宣传力度很大;
- 心理健康:糖尿病抑郁共病率高,推动跨学科服务。
总结
高患病率、明确干预路径、技术适配性强、商业模式成熟等,让糖尿病成为大家随处可见的慢病管理首选病种。
但随着技术进步(如可穿戴设备监测心率变异预测高血压),其他慢病的管理潜力也正在释放。
未来趋势可能是多病共管(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的综合代谢管理)。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