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慢病管理新范式

趋势洞察:为什么说慢病管理是未来十年医疗健康的核心赛道?​

发布时间:2025-09-15 来源:Yao理儿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发生率正在快速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问题。慢病管理是一个基于患者、医生、护士和其他学科专业人员共同合作而建立的慢性疾病防治模式。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共同对抗疾病,其基本理念是“自我管理”。

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重视慢病管理?

一、国家战略与顶层设计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首次将慢性病防控提升至国家战略,提出“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同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结合”,推动医防融合和全程健康管理,明确要求加强老年慢性病综合干预,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设立15个专项行动,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病防治,要求到2030年实现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降至8.1/10万以下等目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强化危险因素控制(如控烟、环境治理)。
《“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强化医防融合,实施城乡社区慢病医防融合能力提升工程”,扩大基层慢病用药种类,推动县域医共体用药目录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9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卫目录。这两年国家启动了“体重管理年”项目,将体重管理纳入到健康中国行动。
这都体现了从国家战略层面,慢病管理正在从“治”到“防”的转变。慢病管理赛道正在爆发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二、慢病管理当前的“痛点”与“难点”
缺乏统一的慢病管理标准和规范
医院与科室之间各自为政: 心内科管高血压、内分泌科管糖尿病、呼吸科管哮喘慢阻肺……不同科室往往只关注自己领域的指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对患者进行全身心的、一体化的综合管理方案。患者在不同科室间辗转,得到的建议有时甚至互相冲突。
不同医院、甚至同一医院的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接口不统一,导致患者的健康信息无法顺畅流动和共享。社区医院的医生看不到三甲医院的检查结果,阻碍了连续性管理的实现。
如何评价一家医院或一个医生的慢病管理做得好不好?以慢阻肺为例,是看肺功能的下降情况?还是看急性加重发生率?还是看症状控制情况?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导致管理质量参差不齐。
传统的医保支付主要按项目付费,鼓励的是“看病”和“开药”,而不是“管理”和“健康”。虽然现在正在推广DRG/DIP付费改革,但专门为慢病管理的“服务”(如健康咨询、定期随访、长期监测)付费的机制仍然不完善、不统一,无法有效激励医护人员投入精力去做管理。
三、我国慢病管理的常见模式
三甲医院慢病管理模式
三甲医院的慢病管理模式,通常有以下几个要素:

  • 慢病管理团队:团队应用稳定专业的多学科慢病管理团队为基础,由专科专家、护师、药师、营养师及其他技术人员组成。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定期的培训、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通过复盘的形式积极讨论和改善。
  • 慢病管理的临床路径:根据已经有的临床指南和证据,建立科学、规范、合理、可行的临床路径。根据疾病的不同分期和原发病基础,对慢病患者进行规范的评估、教育、干预和管理。
  • 患者教育与支持: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也可利用公众平台定期推送不同主题信息,提高患者依从性。建立患者间的疾病互助小组,医护能够定期接受患者回馈的信息,以利于医患交流。
  • 完善的服务流程:完善的流程可以减少就诊前的不必要麻烦,缩短就诊时间,可大大提升患者的依从性。

三甲医院慢病管理向社区的推广及延伸

  • 随着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深化推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推动了慢病管理从三甲医院到社区延伸。
  • 社区医疗机构是慢病管理重要场所。稳定的慢病管理团队是开展慢病管理的基础,近年来,以社区为单位组建慢病管理团队,专人负责慢病的模式越来越多。由此可见,社区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 医联体、医共体的模式也推动了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向社区流动,三甲医院负责培训社区医生、坐诊带教,让慢病管理的知识和规范在基层落地生根。

三甲医院和社区医院双向转诊模式

  • 要实现双向转诊,需要有统一的转诊标准,需要有慢病管理临床路径,需要有完善的转诊流程,同时还要有双向转诊的制度保障。
  • 双向转诊是未来慢病管理成败的关键,亟需从顶层设计上来规划和解决当前的问题和难点。

可见,随着慢性疾病诊治新理念的深入人心,慢病管理开始迅速发展并出现各种新颖的模式。未来结合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发展,慢病管理会成为未来十年医疗健康的核心赛道。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上一篇:无 下一篇:中国慢病管理模式大解析!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