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医养领域再掀热潮:普祥健康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普祥健康”)和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同仁堂医养”)双双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正式迈出冲刺之路。
普祥健康由申万宏源(香港)与农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同仁堂医养则由中信证券(中金)担纲独家保荐人,系其第三次冲击港交所,此前曾于2024年6月和12月提交申请。
普祥健康:13家医疗机构布局,华北医养服务“二把手”
成立于2004年的普祥健康是一家在中国华北地区、以专业医疗能力为核心的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商。不同于传统的养老资产运营,普祥健康致力于为社区中老年人提供包括临床诊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及其他延伸服务在内的一体化服务。
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按2024年体系内收入计算,普祥健康在华北地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二;2022至2024年,普祥健康在华北地区前五大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商中收入增速排名第一。2024年,普祥健康的老年患者比例在市场前五大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一。
招股书显示,自2005年首家医疗机构投入运营以来,普祥健康已积累超过20年的运营管理经验与中老年群体需求洞察能力,目前在北京等人口密集且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战备布局了13家医疗机构网络,包括6家自营医疗机构、5家托管医疗机构及2家投资医疗机构,其中11家位于北京。
从业务结构来看,2024年,普祥健康医养结合业务贡献占总收入的96.2%。2022至2024年公司收入稳步提升,分别为2.55亿元、4.22亿元和5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3884.4万元、3922.7万元和4388.2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普祥肿瘤医院、普祥中医院与大黄庄医院三家旗舰医院合计贡献了普祥健康的大部分收入。2022-2024年间,三家医院的收入合共分别为1.36亿元、2.93亿元、3.66亿元,分别占普祥健康相应年度总收入的53.2%、69.4%、73.2%。
普祥肿瘤医院(北京普祥中医肿瘤医院)创立于2006年,是一家二级中医专科肿瘤医院,早年床位数为350张;普祥中医院成立于2016年,为一所二级综合中医医院,设有内科、外科病区,现开放床位85张;大黄庄医院始建于2017年,是一所一级甲等综合医院,床位数为70张。
截至目前,普祥健康已获得中金资本、华西基金、新加坡疼痛护理集团PaincareHoldings等机构投资,完成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达20.5亿元人民币。
同仁堂医养:中医特色显著,20多家院所撬动健康服务版图
同仁堂医养是同仁堂集团旗下的全资二级集团,成立于2015年,在同仁堂集团以制药为核心的“1+N”大健康产业业务版图中,该公司着力发展同仁堂集团五大板块之一的医疗养老板块。此次通过中信证券递表,是其第三次冲击港交所。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按2023年总门诊人次及住院人次计,同仁堂医养是中国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中最大的中医院集团,市场份额为1.8%。根据同一数据源,按2023年医疗服务总收入计,公司以0.2%的市场份额在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中排名第二,该市场规模占同年中国中医医疗服务行业市场总规模的41.9%。
其母公司同仁堂的历史悠久绵长,旗下已有同仁堂股份(600085.SH)、同仁堂科技(01666.HK)和同仁堂国药(03613.HK)3家上市公司,合计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大关。与这三家以中医药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不同,同仁堂医养另辟蹊径,聚焦“医疗+养老”领域。
2019年10月,同仁堂以原北京同仁堂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基础,整合了体系内医疗和养老资源,同仁堂医养由此诞生。
据报道,根据当时公告,同仁堂医养的目标是通过发展医疗、养老、内购电商、培训、膳食五大业务领域和先进的管理,打造中医特色大健康生态圈,努力在五年内使集团规模成长到五十亿级别,实现从“药”到“医”、从治疗到健康的转型。
同一时期,同仁堂医养旗下医疗投资公司还成功发行同仁堂医疗产业基金,通过该基金推进的全国范围中医院并购等。随后几年,同仁堂医养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如2022年,同仁堂医养收购了当时全国较大的单体医馆义乌三溪堂,又通过同仁堂转让,将北京同仁堂第二中医医院及南三环中路药店的49%股权收入囊中。今年2月,同仁堂医养又花费9100万元,买下万承志堂旗下子公司上海承志堂70%股权。
招股书显示,目前同仁堂医养旗下拥有12家自有线下医疗机构,包括7家医院、3家门诊部及2家诊所,另有1家互联网医院和10家线下管理医疗机构,整体形成覆盖北京、浙江、上海、山西、辽宁、贵州等省市在内的20多家医疗机构布局。
收入结构方面,医疗服务收入占同仁堂医养的80%以上。2021年至2023年,该公司的医疗服务收入分别为4.5亿元、5.96亿元、7.31亿元,分别占当年总收入的95.8%、85.5%及81.6%。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和三溪堂保健院贡献了同仁堂医养的大部分收入。2021年至2023年,同仁堂医养来自两家医院的收入分别占当年总收入的70.1%、59.5%及65.1%;其中,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的收入更是分别占当年总收入的70.1%、44.8%及43.4%。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创建于2008年,是一所二级中医医院,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三溪堂保健院则按照二级中医医院标准建设,规划床位150张。
从财报数据来看,2021至2023年,同仁堂医养收入从4.7亿元增加至8.95亿元。2023年实现由亏转盈,净利润达4459万元。
医养领域投资潮加速
此次两家企业的递表,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2030”“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战略推进,医养结合赛道已涌现出一批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先行者”。
宜华健康是早期尝试医养融合的上市公司之一。通过并购众安康后勤、亲和源养老社区等,构建起“医疗后勤+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的全链服务。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医养业务收入提升至约45%,旗下“亲和源”品牌已布局全国12城,管理床位逾8000张,是A股“医养第一股”的代表。
在康复医疗板块,奥克斯集团旗下的三星医疗近年来动作频繁。据媒体报道,2023-2024年,三星医疗在康复医疗行业投入近14亿,新增机构20家,目前仅三星医疗旗下康复医院就达到32家,加上奥克斯集团未并入三星医疗的康复医院,目前其明州系康复医院数量已达34家,康复护理床位近万张,加上筹建当中的7家康复医院,奥克斯集团或已成为当下国内民营康复连锁医院中的领跑者。
大湖股份副总裁,东方华康医疗集团总裁、总院长李爱川曾表示:“目前在二级市场,已有数十家公司通过收购、新建、托管等方式切入康复医疗服务领域,其中不乏跨界企业的身影。”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驱动下,医养结合已成为一种布局热潮,未来有望涌现出更多具规模和特色的医养上市公司。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