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县工程”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医疗协同体系”,当基层医疗改革将“优质资源下沉、分级诊疗落地”列为核心目标,“四级联动”已不再是政策层面的抽象概念,而是关乎亿万群众“看病不出县”的民生工程。
但在政策落地中,许多地区却陷入“联动难”的困境:某县医院患者转诊至市级医院,因患者ID不统一(县医院为“X20230601”,市医院为“SY20230601”),既往病史、检验结果无法同步,只能重新检查;某省推进“专家下沉基层”,却因医护人员主数据未互通(省级专家工号为“ZJ001”,县级医院系统无法识别),专家无法在基层医院开立医嘱——基层医疗“四级联动”的核心是“数据联动”,而数据联动的前提是“主数据统一”。主数据作为患者、医护、机构的“唯一身份标识”,正是打通四级医疗体系数据壁垒、让政策从“文件”走向“服务”的关键纽带。
一、拆解政策:基层医疗“四级联动”的3大核心数据需求
无论是“千县工程”还是基层医疗协同政策,对“四级联动”的要求始终围绕“服务连续、资源共享、效率提升”三大方向,而每一项要求的落地,都离不开主数据的标准化支撑——没有主数据统一,“联动”就是缺乏根基的空中楼阁。
(一)需求1:患者转诊“连续化”——没有统一患者主数据,“分级诊疗”就是“重复诊疗”
政策明确要求“四级医疗体系内实现患者转诊信息连续,避免重复建档、重复检查”,这是“四级联动”最核心的民生价值。但转诊连续的前提,是“患者主数据的全域统一”。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开发的农村心血管病患者“智能管家”系统,正是通过统一患者主数据实现跨级协同的典型案例。在河南省登封市卢店镇卫生院的实践中,患者使用家庭血压计监测血压,测量结果可以自动同步到自己的手机、乡镇医生的手机和位于北京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如果血压升高,系统会通过手机提醒患者,并帮助联系医生。这种无缝衔接的服务,正是建立在统一患者主数据基础上的。
政策要的“转诊连续”,本质是“患者主数据的连续”:只有为患者建立跨四级体系的“唯一主索引(EMPI)”,将姓名、身份证号、病史、过敏史等核心主数据关联,才能实现“患者走到哪,信息跟到哪”,避免“转一次院、从零开始”的尴尬,真正落地分级诊疗的政策初衷。
(二)需求2:资源调度“高效化”——没有统一机构/医护主数据,“专家下沉”就是“服务断档”
政策强调“四级体系内统筹调配医护资源、设备资源,推动省级专家下沉基层坐诊”,解决基层“看病难”问题。但资源调度的关键,是“机构主数据与医护主数据的互通”。
东部某县紧密型医共体的实践为此提供了有力印证。作为省级示范县,该县医共体以“数智化”为关键突破口,构建起以县级医院为核心、三级医疗机构高效协同的整合型医疗服务新体系。该医共体以沧州市第四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县中医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站、育康医院以及九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的全面覆盖。这种跨机构协同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统一的机构与医护主数据管理。
政策要的“资源高效调度”,核心是“机构与医护主数据的统一”:只有四级体系内的医院编码、科室编码、医护工号、执业范围等主数据“同源同规”,才能实现专家资质跨院互认、预约信息跨级同步、诊疗行为跨系统可追溯,让“专家下沉”从“政策要求”变为“患者可感知的服务”。
(三)需求3:公共卫生“协同化”——没有统一术语主数据,“疾病监测”就是“数据碎片”
政策还要求“四级体系内共享公共卫生数据,开展传染病、慢性病监测,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这需要整合四级医疗机构的诊疗数据,形成统一的监测数据集。但数据整合的前提,是“医学术语主数据的统一”。
某AI医生在西部某市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展示了术语标准化在提升基层诊疗水平中的价值。作为国内首个通过国家备案的医学大模型,依托高质量医疗健康领域结构化数据,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大模型训练融合全人类的医学知识成果,为医生提供严格遵循国家医学指南和专家共识的专业回答。截至2025年8月,该系统已覆盖贵阳市18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有1651位医生开通服务账号,累计提供咨询及问诊服务43万余次。
政策要的“公共卫生协同”,关键是“医学术语主数据的统一”:只有“疾病诊断(ICD-10)”“慢性病分型”“检验指标(LOINC)”等术语主数据在四级体系内标准化,才能实现公共卫生数据的有效整合、统计与分析,让基层医疗不仅能“治病”,更能“防未病”,承接政策要求的公共卫生职能。
二、核心逻辑:主数据统一如何破解“四级联动”落地难题?
基层医疗“四级联动”的困境,看似是“系统不兼容”“资源不互通”,实则是“主数据标准缺失”。数智平台的“主数据管理”模块,通过“全域唯一标识、柔性映射适配、全链监控保障”三大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让政策要求的“联动”从“纸上谈兵”变为“落地实效”。
(一)第一步:建“四级统一主数据标准库”——让四级体系说“同一种数据语言”
“四级联动”的核心是“数据互通”,而互通的前提是“标准统一”。数智平台基于国家《医疗卫生健康信息基本数据元目录》,构建覆盖“患者、医护、机构、术语”的四级主数据标准库,明确每一项主数据的“定义、值域、格式、关联标准”,为四级体系打造“通用数据字典”。
患者主数据标准:跨级唯一,信息连续
核心字段:患者唯一EMPI号(四级体系内唯一)、姓名、身份证号、出生日期、医保卡号、过敏史(值域:{药物过敏/食物过敏/其他/无})、既往病史(关联ICD-10编码);
落地价值: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农村心血管病“智能管家”通过统一患者主数据,使患者从乡镇卫生院转诊至省级医院时,仅需提供身份证号,即可调取全链路诊疗记录,有效减少了重复检查,提高了转诊效率。
机构/医护主数据标准:编码统一,资质互认
机构主数据:医院编码(遵循国家医院编码标准)、科室编码(如“心血管内科”统一为“0102”)、院区地址、床位数;
医护主数据:唯一工号(格式:“省级代码+市级代码+县级代码+序号”,如“330106001”)、执业资质编号、执业范围(关联国家临床专科目录)、职称;
落地价值:南皮县医共体统一医护主数据后,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的全面覆盖和高效协同,使乡镇卫生院的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33.95%,住院人次增长68.8%。
术语主数据标准:语义统一,数据可比
核心覆盖:疾病诊断(ICD-10 2023版)、检验项目(LOINC 2.74版)、慢性病分型(如“2型糖尿病”统一为“E11”)、药品通用名(国家药品编码);
落地价值:朗玛信息“39AI医生”通过统一术语主数据,为医生提供严格遵循国家医学指南和专家共识的专业回答,有效提高了基层诊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第二步:做“跨级主数据映射适配”——让老系统也能“接入新体系”
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系统老旧、数据格式不规范”的问题(如乡镇卫生院仍使用多年前的HIS系统),直接要求改造系统不现实。数智平台的“主数据映射”功能,成为衔接新老系统、四级体系的“桥梁”。
可视化映射配置:零代码适配,降低基层负担
操作逻辑:基层医院信息科人员通过平台可视化界面,拖拽“本地旧主数据”与“四级标准主数据”建立关联——如将乡镇卫生院“患者ID:WS20230601”映射为标准EMPI“33012220230601001”,将“科室编码:12”映射为标准编码“0102”;
核心优势:无需编写代码,基层信息科人员经1天培训即可操作,避免了“为改标准而推翻老系统”的高额成本。
自动映射建议与冲突检测:减少人工误差
智能推荐:系统基于语义分析和历史映射记录,自动推荐可能的映射关系——如识别“糖2”与“E11(2型糖尿病)”语义相似度达90%,自动提示映射;
冲突预警:若出现“一个本地主数据对应多个标准主数据”(如“心内”既可能对应“心血管内科”也可能对应“心脏内科”),系统实时预警,由县级医院临床专家确认后落地,避免映射错误。
案例成效:南皮县通过映射适配实现“县乡互通”
某县医共体通过系统一体化整合,将县中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的HIS系统、PACS系统与沧州市第四医院完成一体化整合,公共卫生平台与医院自主研发的慢病管理平台也实现系统对接。这种映射和整合,避免了“为改标准而推翻老系统”的高额成本,同时确保了数据能按区域标准互通——这正是数据元管理“灵活落地”的核心价值。
(三)第三步:全链路监控主数据执行——让标准“不流于形式”
“四级联动”不是“一次性达标”,而是“长期稳定运行”。若缺乏对主数据执行情况的监控,很容易出现“标准制定了,基层不执行”的问题——如乡镇卫生院医生仍用“糖2”记录糖尿病,未按标准录入ICD-10编码。
数智平台的“主数据全链路监控”功能,通过三大维度确保标准落地:
分级统计符合率:直观呈现四级体系差距
监控维度:按“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统计主数据符合率,如“省级医院患者EMPI符合率98%”“乡镇卫生院科室编码符合率82%”;
落地价值: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项目通过实时线上监测,为基层高血压管理人员提供定期考核数据支持,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
异常数据实时预警:问题早发现早整改
预警场景:对“患者ID重复创建”“科室编码不匹配”“术语非标准录入”等问题,实时推送预警至基层医院信息科——如“某乡镇卫生院提交的10条糖尿病数据中,3条未使用ICD-10编码,请24小时内整改”;
闭环管理:系统跟踪整改进度,未按时整改的基层医院,由县级医院派人现场指导,确保问题100%解决。
关联业务影响分析:让基层看到“执行价值”
分析逻辑:关联医保结算、转诊效率、公共卫生数据等业务指标,展示主数据不规范的影响——如“某乡镇卫生院术语符合率低,导致DRG分组错误率15%,月医保核减超3万元”;
落地价值:通过“数据影响业务”的直观呈现,基层医院从“被动执行标准”变为“主动优化主数据”,执行动力显著提升。
三、行动指南:基层医疗如何落地“四级主数据统一”?
主数据统一不是“省级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国家-省-市-县四级协同、政策-技术-业务联动的系统工程。建议分四步推进,确保与基层医疗“四级联动”政策同频共振。
第一步:政策对标,明确主数据优先级(1个月)
梳理“四级联动”政策核心场景:如“患者转诊”优先统一患者EMPI、病史主数据;“专家下沉”优先统一医护资质、科室编码主数据;“公共卫生监测”优先统一疾病、检验术语主数据;
形成《四级主数据优先级清单》:按“政策刚需度+基层痛点度”排序,如将“患者EMPI”“机构编码”列为一级优先级,确保资源向核心需求倾斜。
第二步:四级协同,制定统一标准(2-3个月)
组建专项工作组:由省级卫健委牵头,联合市级、县级卫健部门及核心医院(省级龙头医院、县级人民医院),共同制定《四级医疗主数据标准手册》;
明确标准细节:如患者EMPI格式统一为“省级代码(2位)+市级代码(2位)+县级代码(2位)+流水号(6位)”,科室编码遵循“国家临床专科分类代码”,术语编码采用ICD-10、LOINC最新版;
发布实施细则:明确各级职责(省级负责标准制定,市级负责统筹,县级负责基层落地,乡镇负责执行),避免责任推诿。
第三步:平台落地,分阶段适配(3-4个月)
省级部署数智平台“主数据管理模块”:搭建四级主数据标准库,开发映射、监控功能;
分批次推进系统适配:
第一批次:完成省级、市级龙头医院主数据改造,实现省-市互通;
第二批次:完成县级医院主数据改造,实现市-县互通;
第三批次:通过“映射适配”完成乡镇卫生院老系统对接,实现县-乡互通;
试点验证:选择1个县域开展“四级联动”试点(如糖尿病转诊+专家下沉),验证主数据统一效果,优化后全面推广。
第四步:长效运营,确保标准落地(长期)
建立考核机制:将主数据符合率纳入基层医院绩效考核,与“千县工程”资金支持、等级评审挂钩,提升执行动力;
开展分层培训:对省级人员培训“标准制定与平台管理”,对县级人员培训“基层适配与问题排查”,对乡镇人员培训“主数据规范录入”;
定期复盘优化:每季度召开四级主数据工作会,根据政策更新(如ICD-10版本升级)、基层反馈调整标准,确保主数据体系持续适配“四级联动”需求。
四、“十五五”政策预判:主数据与术语管理新方向
随着“十五五”规划期的临近,数据要素化、价值化将成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方向。结合当前政策趋势,可预判“十五五”期间主数据与术语管理将呈现以下重点发展方向:
(一)数据资产化管理成为必选项
根据财政部2025年印发的《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已被列为试点单位。这意味着未来医疗主数据不仅需要满足临床业务需求,还需具备资产登记、价值评估、授权运营的能力。医疗机构需提前建立主数据与术语的资产目录,明确数据权属、成本计量与价值评估机制,为数据资产入表奠定基础。
(二)数据标准体系更加完善
根据2024年10月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到2026年底我国将基本建成国家数据标准体系。这一体系涵盖基础通用、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据流通等7个部分,并计划制修订30多项数据领域基础通用国家标准。医疗机构应密切关注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据流通等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进展,在区域数据元设计中预留兼容接口,避免未来重复建设。
(三)可信数据空间加速落地
国家数据局正在深入实施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强化场景应用、构建信任机制,推动规则创新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河南省2025年数据资源发展工作要点也明确提出实施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聚焦重大战略需求和优势特色领域,布局建设企业、行业、城市三类可信数据空间。医疗机构需提前构建基于可信数据空间的主数据交换机制,确保数据流通安全可控。
(四)“数据要素×医疗”场景深化拓展
国家数据局深入推进“数据要素×”行动,鼓励各类主体探索数据要素在医疗等行业的多元化应用。医疗机构应重点布局“数据要素×慢病管理”、“数据要素×分级诊疗”、“数据要素×医保支付”等场景,通过主数据与术语的统一,释放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
结语:主数据统一是基层医疗“四级联动”的“隐形骨架”
很多人将主数据统一视为“琐碎的技术工作”,却忽视了它在基层医疗“四级联动”中的“骨架作用”——就像人体需要骨架支撑才能活动,四级医疗体系也需要主数据这一“隐形骨架”,才能实现患者转诊、资源调度、公共卫生的协同联动。
当政策要求的“看病不出县”“专家下沉基层”“慢病精准管理”,都能通过主数据统一落地为“患者少跑路、基层多赋能、管理更高效”的实际成效,主数据统一就不再是“政策的附属任务”,而是基层医疗实现高质量发展、承接政策红利的“核心支撑”。
在“十五五”新征程上,主数据与术语管理将成为医疗数据从“资源化”走向“要素化”的关键桥梁。区域医疗中心若能率先夯实这一“数据基石”,必将在新一轮医疗数字化竞争中抢占先机,为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明确了主数据统一对基层医疗“四级联动”的支撑作用,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主数据还是术语体系,最终都要服务于“数据能用、好用”——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数据质量。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