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子病历评级在医院谁来主导牵头这件事,在医院长期是一场拉锯战。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医院电子病历评级主要还是信息科在牵头,医务科成为了协调部门,信息科面临着推不动、喊不动、说不动的尴尬局面,于是大多数医院信息科选择了那就自己动手干吧,偶尔请医务科做个协调,这就是当下电子病历评级在医院中面临的真实现状。
2018年《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同志是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医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统筹负责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协调信息技术部门、临床科室、药学部门、医技科室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等其他部门”。
这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一个是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同志是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另一个是医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统筹负责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协调信息技术部门、临床科室、药学部门、医技科室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等其他部门。换句话讲是不是院长或分管院长需要亲自抓电子病历建设,另外医务科是不是就应该是牵头部门,不知道这个通知有多少的院领导和医务科真正亲自读过这份文件。
为什么是医务科牵头?从评价的内容就可以看得出,电子病历评级考核的本质是规范医疗流程,而不是单纯考察信息化建设。信息科虽然管电子病历系统,但没法直接管医生的医疗行为和医疗质量安全。系统的事信息科全程负责就行了,这是很多医务人员的想法,这种权责不匹配,让信息科的工作难上加难。
医院里头,谁说了算?这个问题听起来像一句废话,但在电子病历评级这件事上,答案却一点都不简单。你说信息科牵头吧,医生不买账;你说医务科主导吧,系统又搞不定。两边一拉扯,最后受苦的是谁?是医院?是医生?还是那些连评级俩字都没整明白的患者?
电子病历评级,不是新鲜事了。年年评、年年搞,年年有人喊累。可累归累,评级还得继续。问题是,谁来牵这个头?谁来扛大旗?信息科和医务科,一个是“技术派”,一个是“业务派”,一个讲系统,一个讲流程,谁也不服谁。于是,评级这事儿,就成了医院里头一场没有硝烟的内斗。
信息科先别急着谈系统、谈标准、谈接口。评级这事儿,说到底,是“人”的事。不是你会写代码、会调接口就能搞定的。你得懂医院,懂医生,懂流程,懂那些藏在键盘背后的“人情世故”。
信息科天天跟服务器、数据库打交道,眼里只有能不能跑通、接口对不对、数据全不全。他们看评级,就像看一场技术考试,标准答案写在纸上,照着抄就行了,可是他们喊不动人来抄。
医务科他们天天跟临床打交道,知道医生怎么写病历,知道护士怎么录医嘱,知道哪些流程是面子工程,哪些是真刀真枪。但他们不懂系统,不懂接口,不懂数据回传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他们看评级,就像看一场行政任务,反正上面压下来,下面就得配合,配合不了就甩锅。
于是,两边一对接,问题来了。信息科说:你们业务不配合,我拿什么评级?医务科说:系统是你们在负责,我不懂拿什么配合?一来一回,互相甩锅,评级就成了夹生饭,煮不熟,也咽不下。
信息科常被贴上只会搞系统的标签。他们也不容易,白天被医生骂,晚上被领导催,半夜还得爬起来修服务器。可现实是,系统再好,医生不规范操作,护士不严格按流程来,系统用不起来,一切都是白搭。
医务科业务很懂,但别装傻。医务科的人,总觉得自己是临床代言人,说话有分量,做事有底气。他们确实懂业务,知道医生怎么想,知道流程怎么走。但问题是,他们太爱“装傻”了。
一说到系统,就说:我不懂技术;一说到数据,就说:我不知道如何录入;一说到接口,就说:这不是我职责。反正一句话:我只管业务,技术你们自己搞。
可评级这事儿,不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医务科要是只会甩锅,不会扛事,那评级永远只能停在PPT上。
说到底,评级这事儿,不是谁牵头的问题,而是谁愿意去做的问题。信息科牵头,出了问题医生骂;医务科牵头,出了问题领导骂。于是,谁都不愿意出头,谁都等着对方先动。
可问题是,评级不是你推我挡的游戏,而是你扛我撑的战斗。没有人背锅,就没有人拍板;没有人拍板,就没有人执行;没有人执行,评级就只能停留在纸面合规,永远进不了临床实战。
医院不是战场,但评级却像一场战役。没有指挥官,就没有作战图;没有作战图,就没有胜利可言。信息科和医务科,不是敌人,是战友。可他们总把彼此当对手,于是,评级就成了内耗的牺牲品。
最后,别再问谁牵头了,先问问谁愿意来扛事。评级不是谁赢谁输,而是能不能一起把事儿扛了。
别再让评级变成内斗的战场,让它成为协同的起点。信息科和医务科,不是对手,是搭档。只有搭在一起,才能扛住这片天的医疗质量。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