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慢病管理新范式

为什么县级医院都在开展慢病管理?

发布时间:2025-08-11 来源:康途360健康管理平台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医院深耕慢病管理:多重维度下的必然选择与实践路径

近年来,慢病管理成为县级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政策导向到患者需求,从医疗体系改革到社会责任践行,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着这一趋势的深化。医院大力开展慢病管理,既是时代命题,也是现实必然,而探索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则是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

一、响应国家战略,锚定健康中国方向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慢性病防治作为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核心载体,主动承担慢病管理职责,正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医疗卫生工作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型的关键举措。在政策引导下,慢病管理已成为衡量区域健康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医院的积极参与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筑牢了基层防线。

二、应对患者基数,直面公共卫生挑战

我国慢病患者基数庞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病人数已超3亿,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同时,慢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比例居高不下,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首要威胁。医院开展慢病管理,能够通过规范化的随访、用药指导、复诊提醒、健康宣教、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发生,从而降低死亡率,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面对日益严峻的慢病防控形势,医院的主动作为是守护公众健康的必然选择。

三、适应医保改革,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深入,总额预付、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等新型支付方式逐步推广,其核心是鼓励医院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慢病管理通过预防急性发作、减少住院次数,能够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在医保总额预付机制下实现结余留存,既提高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也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这种“预防为先、管理为本”的模式,契合了医保改革的方向,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满足患者需求,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

对于慢病患者而言,疾病管理是长期甚至终身的任务,他们不仅需要治疗,更需要持续的健康指导、心理支持和生活方式干预。医院开展慢病管理,能够为患者提供从预防、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周期服务,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多学科协作等方式,满足患者的个性化健康需求。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让患者感受到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五、践行社会责任,彰显为民服务初心

医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为民服务”是其根本宗旨。开展慢病管理,体现了医院从“被动治疗”向“主动健康管理”的转变,是践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通过走进社区、开展健康宣教、建立慢病管理门诊等方式,医院将健康服务延伸到更广泛的人群,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切实解决了慢病患者“管理难、随访难、干预难”的问题。这种主动担当的姿态,不仅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公信力,更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慢病管理服务,真正实现了“健康惠民”。

六、多措并举,筑牢慢病管理实效防线

做好慢病管理,需要从细节入手,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强化规范管理,降低疾病风险:通过建立标准化管理流程,督促患者定期复诊,提高门诊随访率,减少因病情失控导致的再次住院。例如,为高血压患者制定季度复诊计划,结合电话提醒、社区联动等方式,确保管理的连续性。

聚焦指标达标,控制病情进展:以血压、血糖、血脂等核心指标为抓手,通过个性化用药调整、饮食运动指导,提高指标达标率。对未达标患者进行重点干预,避免因指标异常引发严重并发症。

加强健康宣教,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健康讲座、健康教育处方、视频直播、科普手册、线上课程等形式,普及慢病防治知识,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危害,掌握自我监测、合理用药等技能,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健康维护”,从源头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借力信息化技术,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搭建包含动态电子健康档案、随访评估、危险分层、健康宣教、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双向转诊、签约服务包、智能监测设备数据对接、线上问诊的康途360°健康管理平台,打通院内诊疗与院外管理的壁垒。患者在家通过智能血压计、血糖仪上传数据,医生实时查看并远程指导,形成“院内诊断-院外监测-动态干预”的闭环,让管理更高效、更精准。

依托医共体建设,优化分级诊疗格局:以慢病管理为纽带,推动医共体内部资源整合,通过提升县级医院慢病诊疗能力、强化基层医疗机构随访管理功能,引导慢病患者在县域内就诊。这一过程中,严格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机制——轻症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常规管理,病情复杂者转诊至县级医院调整方案,稳定后再转回基层随访,逐步实现90%患者在县域内完成诊疗的目标,既减轻了上级医院压力,也让患者享受到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

综上,医院大力开展慢病管理,是政策导向、现实需求、改革趋势和社会责任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通过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结合医共体建设推动分级诊疗落地,才能真正提升慢病管理质量,为守护国民健康、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