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慢病管理新范式

《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指南》团体标准

发布时间:2025-08-11 来源:力汇智联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2025-03-25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发布了《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指南》,

文件以“三高六病”为主,可扩展到肿瘤、慢阻肺、乙肝等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从医防融合的角度,以价值医疗、群医学及单病种群体管理为理论基础,融合现有分级诊疗政策,建立政府主导、团队服务、防治康管相结合的医防融合慢性病防治管理体系。以医防融合慢病整合型信息管理平台为支撑,构建连续性、整合型的慢性病防治服务体系。


本文件提供了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相关的机制框架、管理机制、服务团队、全程管理和支撑平台的指导。

本文件适用于省/市/县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健康管理相关企业等医防融合的机构开展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工作。


机制框架


医共体模式下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的机制框架构成。


微信图片_20250810231834.png



管理体制架


在卫健委监管下由医共体牵头总医院成立质量控制中心(以下简称“质控中心”)。


质控中心由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各成员单位的公共卫生、医疗、管理、信息等相关专家组成,负责制定实施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工作方案、规章制度、服务流程、工作标准、考评体系、绩效评估等。


医共体党委指导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县、乡、村三级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管理机构(包括慢病管理中心、慢病管理站、慢病管理室)。


慢病管理中心一般设置在医共体牵头医院,“三高中心”所在医院要有院长或分管院长统筹“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工作;慢病管理站一般设置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室一般设置在村卫生室。


构建医共体党委领导下的“慢病管理中心/县—慢病管理站/乡镇—慢病管理室/村”三位一体的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的管理体系。以三高共管、六病同防为切入点,逐步扩展到肿瘤、慢阻肺等慢性病。


服务团队


一、县域医共体


宜充分整合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疗卫生资源,成立以全科医生、专科医生相结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核心,以慢病多学科专家团队、慢病诊疗专科团队为基础,专科联盟团队为支撑,远程医疗服务团队为协作的 5 个健康服务团队。结合单病种群体管理,三级医院首席临床医生制定和完善单病种群体管理指南。


由基层医疗机构的家庭医生负责具体落实,在纵向上由各级临床医生一个病一个病的“管”,在横向上由家庭医生一个人一个人的“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管”。


二、医联体


对于医联体牵头医院可以构建一体化门诊,针对“三高六病”建立多学科专家团队,以医联体牵头单位或成员单位联合区域内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区域专科联盟团队,辐射基层社区患者。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三高六病”患者的日常管理,将复杂性、难治性“三高六病”患者上转至医联体牵头医院或成员单位,治愈或控制稳定后转诊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康复及后续健康管理。


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


由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健康服务人员组建,全科、专科结合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各县(市、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宜在原服务团队(由全科医生、护士、公卫医生等组成)基础上加入牵头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和村级公共卫生委员会人员。市级城市健康服务集团根据功能定位加入相应签约服务团队为帮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


四、慢病多学科专家团队


按慢病专业类别,宜由市、县各医联体(医共体)牵头医院及成员单位的医疗、公卫、护理、药学、医技等各学科专家组成多学科专家团队。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组建慢病多学科专家团队的专科类别及数量。各专科专家团队由代表区域较高水平的专家任组长,成员主要来自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及成员单位,市级医院专家作为协助。对超出县域诊疗能力的疑难杂症、拟转往县域外就诊患者进行会诊。


五、慢病诊疗专科团队


以“三高六病”为切入点,根据医联体(医共体)牵头医院及成员单位的功能定位,从居民健康角度出发,医联体(医共体)内分别成立覆盖重点慢性疾病的慢病诊疗专科,实行

专科错位发展。一般同类专科宜由 1 个专科和若干个亚专科组成。


六、专科联盟团队


由医联体(医共体)牵头单位搭建“三高六病”等慢病诊疗专科联盟。团队成员宜包括心内科、内分泌科等专科医生。


七、远程医疗服务团队


医联体(医共体)牵头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实现医联体(医共体)内远程医疗服务,并与城市三级医院构建高端远程医疗服务团队,构建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六级远程医疗服务网络。


全程管理



筛查确诊 → 风险评估 → 制定干预方案 → 实施干预 → 随访 → 再评估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