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慢病管理新范式

如何做好慢病管理?亲自走访50户家庭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2025-08-15 来源:lulu慢病管理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在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管理中,大家常遇到一个普遍问题:患者依从性低,换句话讲就是不听话。即使反复叮嘱“要少吃盐、多运动”,但患者回家后依然难以改变生活习惯。究其原因,纸上谈兵式的健康宣教往往脱离实际。

真正的慢病管理,必须走出诊室,深入患者的生活场景,用实际指导代替说教。因为每个人都不愿意被说教,所以我很喜欢这句话:把生活习惯“缝进生活”。

所以在2022年,我自己走访50户农村家庭,我想知道,他们关心慢病问题是什么,难道真的不在意日常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吗?

微信图片_2025-08-15_144720_606.jpg

走访之前,我自认为大家关心的慢病是糖尿病,高血压,走访之后发现脑梗才是他们更加关心的疾病,因为他们怕瘫痪在床上。所以桌子上一直放着治疗脑梗的药,提醒自己吃。

走访之前,认为他们对饮食等等应该不关注,因为老人家的习惯很难改;走访之后发现,他们也知道吃盐多不好,但是不知道一天吃多少盐合适。自己腌的咸菜比之前放盐少很多,说明自己也在逐步改善,只是程度有点弱。

走访之前,觉得我只是带上血糖仪,血压计,会不会不受欢迎,没人愿意检测;走访之后发现,一半住户家里没有血糖仪,血压计,就算有,也很少测量。所以也希望日常可以测量一下血糖血压。

走访之前,担心住户会不会不听我唠叨的内容,认为我是骗子;走访之后,大家评价是:你讲的比我这边开药的医生都专业,也详细,而且很有耐心,讲这么多。都是为我们健康考虑,真的谢谢你。我给你带点菜回家吧,都是我自己种的。

所以通过这次走访,我更加坚定自己走慢病管理这条路,因为群众有需求,看你怎么挖掘需求。如何沟通交流,如何做好我们专业人员该做的事情,在诊疗基础上加上营养、护理、药物指导、心理疏导等等。其实国外的私人营养师,家庭医生,我们也会必然走条路,在现有家庭医生服务基础上做改进。

以下是对这次走访的经验分享~

---

一、为什么实际指导如此重要?

1. 患者需要“看得见、学得会”的方法

许多患者并非不想改变,而是不知道如何改变。例如: 

医生建议“低盐饮食”,但患者不清楚如何计算每日盐摄入量; 

建议“每天运动30分钟”,但患者不知道适合的运动方式。所以国家出台的一个生活方式式的老人运动,如何边带孙子,边然自己运动起来~

实际指导的价值: 

中国台湾就有带患者逛超市,教他们识别食品标签上的“隐形盐”;  

示范居家运动(如椅子操、原地踏步),让行动不便者也能动起来。 

2. 文化、经济差异影响健康行为 

城乡差异:农村患者可能买不到医生推荐的“低脂牛奶”,但可以用豆浆替代; 

经济因素:低收入家庭无法负担昂贵营养品,但可以通过调整烹饪方式(如蒸煮代替油炸)改善健康。让自己先切实可行的健康起来,后面依从性自然起来。  

实际指导的适应性: 

结合患者的经济条件、饮食习惯,提供可落地的替代方案。 比如听不懂多少克的饮食方法,就用拳头,餐盘,份数法告知。要有一教就会,一学就会的方法。 

3. 心理支持比知识灌输更重要 

许多慢病患者长期受疾病困扰,容易产生挫败感(如血糖控制不佳时放弃治疗)。实际指导不仅能提供方法,还能通过陪伴式管理增强患者信心。鼓励式语言不仅要用在我们儿童身上,同样适用于老人,慢病患者身上。  

---

二、如何做好实际指导?

1. 走进患者的生活场景 

家庭访视:观察患者的厨房、冰箱,发现隐藏的健康风险(如高盐酱料、含糖饮料); 

社区健康工作坊:在菜市场、公园等真实环境中示范健康行为。 

2. 用“患者能听懂的语言”沟通

避免专业术语,用比喻和故事传达健康知识: 

“血管像水管,盐多了会生锈(高血压)。”  

“血糖像过山车,波动太大身体受不了。”  

每次讲高血压与盐的关系,我就喜欢用拌黄瓜的例子来讲解,患者爱听也听懂。

3. 让患者成为健康管理的“主角” 

鼓励患者记录饮食、运动日志,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 

建立“病友互助小组”,让成功控制病情的患者分享经验。 

---

三、实际指导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1医务人员时间有限,难以长期跟踪,缺乏生活方式医学相关知识  

对策: 

培训社区健康管理员、家庭医生团队,形成分级管理; 

利用数字化工具(如微信健康群、远程监测设备)加强随访。

医务人员多加学习疾病、营养、护理,药物、运动、心理等方面专业知识。  

挑战2:部分患者抗拒改变

对策: 

从“小目标”开始(如先减一勺盐,而非彻底戒盐); 

用成功案例激励(如展示其他患者改善后的体检报告)。 

---

结语:慢病管理,重在行动 

慢性病的核心是“生活方式病”,仅靠诊室的几分钟沟通远远不够。医生、护士、健康管理师必须走进患者的生活,用实际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可持续的健康习惯。

正如特鲁多医生所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慢病管理中,“帮助”比“治愈”更重要,而帮助的关键,就是用行动让健康建议真正落地。 

毛主席说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做好慢病,这一步也需要做起来。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