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健康160国际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 这家连接了超过4.46万家医疗健康机构、服务5520万注册用户的数字医疗平台,背后是一位从医院信息科走出来的创业者--罗宁政。
1973年出生的罗宁政身上有着双重特质:既是摇滚乐迷,也是信息技术工程师。他的人生轨迹在2005年发生转折,那时他还工作在医院信息科。
作为前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信息健教科副主任,罗宁政深谙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痛点与难点。正是在医院工作的经历,让他看到了互联网与医疗结合的可能性。
2005年,罗宁政从医院信息科辞职,创立了深圳宁远科技,即健康160的前身。公司最初主要为医院提供软件业务,直到2010年才上线挂号业务并正式推出就医160平台。
罗宁政的创业经历,恰恰反映了医院信息科面临的普遍困境。在很多医院,信息科往往被夹在医院、医护人员和供应商之间,妥妥的“金三角”。
院领导对信息科的期望值往往比较高,但就是不给“马”喂“草”。想要把智慧医院建设的高大上,但就是没经费。
医护人员作为信息系统的直接使用者,只关注系统好不好用,不关心背后的逻辑和原因分析,稍有不满就吐槽抱怨。
供应商方面,信息科也是一肚子苦水。接口出了问题,联系厂商常常推三阻四,说不是他们的问题,让信息科自己解决。
这种三方夹击的处境,让信息科人员只能干着急,“三头受气”是家常便饭。
健康160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不断破解医疗信息化痛点的过程。罗宁政凭借其医院信息科的背景,深刻理解这些痛点。
数据孤岛是医院信息科科长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随着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医院对大数据统筹、整合、利用和共享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缺乏全局发展观,盲目追求片面性的功能实现,造成了现在软硬件系统来源和版本的凌乱。不同厂商、不同时间开发的软件产品,在技术架构、数据结构、存储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
健康160通过打造深度渗透医院、诊所、医生和用户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整合线上线下医疗资源,提供在线挂号、互联网咨询、电子处方、药品配送及数字医院解决方案等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医院解决了这些问题。
健康160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切实帮助医院实现了数字化转型。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该院通过与健康160(前身为就医160)合作开通手机诊中支付,有效缓解了排队现象。院长姚吉龙介绍,以市妇幼保健院红荔院区日接诊量3000人次计算,每天有9000人次排队缴费,近万人在医院的空间内流动。
移动医疗提供了“互联网+”的解决方案。在医院试运行期间,诊中支付笔数屡破新高,首日上线即突破400笔,支付金额逼近5万元。
经过三次递表,健康160最终成功登陆港交所。本次全球发售3364.55万股股份,发行价每股11.89港元,募集资金净额约3.59亿港元。
但亮眼数据背后,盈利难题始终未解。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前3个月,公司净亏损分别达1.20亿元、1.06亿元、1.08亿元、1712.8万元。
健康160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医药健康用品销售业务收入占比逐年提升,但毛利率持续走低,从2022年的4.1%降至2024年的1.4%。
而作为起家业务的数字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板块则一直维持超过70%的高毛利率,但收入占比始终未超过35%。
健康160的发展历程为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同行提供了宝贵启示:
一是深度理解行业痛点。
罗宁政的医院信息科背景让他能够精准把握医疗信息化的难点和痛点,这是健康160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
二是持续创新业务模式。
从最初的预约挂号业务,到2016年推出医药健康用品零售业务,2018年推出医药健康用品批发业务,再到2021年取得互联网医院执照,2022年推出在线管理平台160云医院,健康160不断拓展业务边界。
三是充分利用政策红利。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及“互联网+医疗健康”政策的推进,中国数字医疗市场迎来快速增长。预期到2030年,中国数字医疗健康综合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增至人民币7401亿元。
截至2025年3月31日,健康160业务覆盖全国超260个城市,累计连接超过44,600家医疗健康机构,其中包括超过14,400家医院(含3,430家三甲医院)及超过30,2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但其发展历程表明,即使拥有了庞大资源,盈利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难题。
对于医院信息科的同仁来说,健康160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成功案例,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将医疗信息化痛点转化为发展机遇的生动教材。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