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学影像分析已经在医院日趋成熟。如今,这一赛道已从最初的肺结节、糖网筛查等单一病种检测,发展到覆盖心、脑、胸、腹、骨等全身多部位、多病种的平台化解决方案,技术正在深度融入筛、诊、治、管、研的全流程临床路径,成为推动精准医疗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今天小医带大家盘点一下在该领域有业务布局的重点公司。
1. 重点公司盘点
作为中国高端医疗设备巨头联影医疗的“亲儿子”,联影智能的创业故事始于对软硬件一体化协同的迫切需要。它致力于将AI深度无缝地融入影像设备端和临床工作流。其核心技术亮点是构建了“UII”开放式人工智能平台,不仅自主研发覆盖全身多部位、多模态影像的AI应用,还赋能医生和第三方开发者进行AI算法的创新与部署。市场表现上,联影智能已推出超过100款医疗AI产品,其中数十款获得中国NMPA、美国FDA及欧盟CE认证,并依托母公司的全球销售网络,迅速将产品推向全球医疗机构,成为软硬件协同赛道的领军者。
成立于2016年的推想医疗,是中国最早投身AI影像领域的先锋之一。其创始人陈宽的创业初心,是将在美国求学期间接触到的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解决国内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痛点。其前瞻性的“一横一纵”和“国际化”战略布局,横向覆盖肿瘤、心脑血管、感染性疾病等多个关键领域,纵向则深耕筛、诊、治、管、研全流程。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卓越的市场准入能力,它是全球少数同时拥有中国NMPA、美国FDA、欧盟CE和日本PMDA四大核心市场准入认证的AI医疗公司,其肺结节和肺炎AI产品在全球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其强大的产品力和全球竞争力。 数坤科技以其开创性的“数字人体”(Digital Body)理念在行业内独树一帜。由医疗和科技领域资深人士毛新生和马春娥“夫妻档”联手创立,数坤的故事始于对心血管影像后处理痛点的洞察。其核心技术是从冠脉CTA的智能后处理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单点切入,打造出行业标杆产品“数字心”,随后将成功经验快速复制到“数字脑”、“数字胸”等,最终构建覆盖全身的“数字人体”平台。市场表现上,数坤科技是行业内的“吸金兽”,已完成多轮巨额融资,投资方不乏高盛、红杉中国等顶级资本。其产品已在全国近3000家医院落地,并率先在心脑血管领域同时斩获NMPA三类证和欧盟MDR CE认证,商业化进程迅速。 科亚医疗在中国AI医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斩获中国首张AI医疗器械三类证。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公司,由连续创业者周亚辉和宋麒带领,聚焦于技术壁垒极高的心脑血管精准诊疗。其核心产品“深脉分数”(DVFFR)利用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冠脉CTA影像无创计算血流储备分数,替代了传统有创的压力导丝检查,是AI改变临床路径的典范。科亚医疗是全球为数不多同时拥有中国NMPA、美国FDA、欧盟CE三重认证的企业,产品已进入全国上千家医院,并获得了多个省市的物价收费编码,在商业化闭环的探索上走在了行业前列。 深睿医疗由前西门子医疗高管乔昕和AI领域权威专家俞益洲教授联合创立,团队兼具深厚的产业经验和顶尖的科研实力。公司打造了“Dr. Wise”AI医学辅助诊断系统和智慧影像云平台,业务亮点是其全面的产品矩阵和“AI质控”等创新功能。其产品线覆盖胸部CT、乳腺X线、脑卒中、骨龄等多个领域,并独具匠心地开发了影像质量控制AI,能在扫描源头提升影像质量,从另一个维度赋能精准诊断。深睿医疗同样获得了多轮大额融资,其全面的解决方案和深入临床工作流的设计,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21年收购依图医疗后,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体素科技由UCLA博士丁晓伟创立,是一家带有浓厚“学院派”基因的公司,其创业故事源于在顶级医学中心从事AI研究的经历。公司的核心技术特点是追求“全病种”解决方案,而非单点突破。例如,其肺部解决方案不止是筛查结节,而是致力于检出肺炎、结核等胸部影像能反映出的所有异常;其眼底筛查产品也覆盖了糖网、青光眼、黄斑变性等多种眼底疾病。市场表现方面,体素科技获得了腾讯、红杉资本等知名机构的投资,产品已在国内外数百家医院落地,并与美国顶尖医学中心如UCLA、梅奥诊所等保持深度科研合作。 汇医慧影是国内较早将AI、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整合应用于医疗影像的公司之一,创始人柴象飞是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海归博士。公司构建了三大产品体系:AI辅助诊断、AI科研平台和智能影像数据中台。其业务亮点在于打造了“应用+科研”的生态闭环,不仅提供覆盖多病种的AI诊断产品,还通过Dr. Turing AI平台等工具赋能医生开展临床科研,帮助医院将数据资源转化为科研成果,从而增强客户粘性。汇医慧影同样获得了多轮融资,其“影像云+AI”的综合解决方案在医联体和区域影像中心建设中具备独特优势。 Aidoc是全球AI影像领域的“独角兽”,其创业初心是解决急诊放射科医生面临的巨大压力。公司致力于打造一个“AI操作系统”(AI OS),通过其专有的“CARE”基础模型,快速分析影像并自动标记需要优先处理的急症病例(如脑出血、肺栓塞等),直接在医生的工作流中发出预警。这家公司在2025年7月完成了1.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使其总融资额达到3.7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英伟达的风险投资部门。Aidoc的产品已在全球超过150个卫生系统大规模部署,其商业模式的成功验证了AI在优化急诊工作流、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的巨大价值。 Arterys是AI云平台的先驱,其故事始于一个愿景:让任何地方的医生都能用上最先进的影像分析工具。公司是全球首个获得FDA批准的、结合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的临床影像平台。其核心技术是基于Web的MICA平台,允许医生通过浏览器访问强大的AI算法进行实时、交互式的四维血流分析、心脏功能评估等,而无需在本地部署昂贵的硬件。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医院的使用门槛,还能通过收集全球用户的真实世界数据,持续优化算法模型,形成“网络效应”。 Nanox.AI前身为Zebra Medical Vision,曾是以色列AI医疗的旗帜,以其庞大的、涵盖超过200万例影像的研究数据库而闻名。公司的创立是基于“人口健康”的理念,即利用AI对存量影像数据进行回溯性分析,主动发现被忽略的慢性病风险(如骨质疏松、心血管钙化等)。2021年,该公司被创新型X光设备公司Nanox以高达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成为Nanox打造“端到端、全球连接的放射学解决方案”战略的关键一环。这次收购是行业整合的重要信号,标志着AI软件与创新硬件的结合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 发展盘点 AI医疗影像赛道经过几年的狂飙突进,已从最初的“百花齐放”进入到“深水区”。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单纯依靠某一项单点技术(如肺结节检测)已难以构建长久的护城河,头部企业纷纷进行业务调整与拓展,从“点”走向“面”,构建平台级解决方案。例如,数坤科技从“数字心”出发,不断拓展边界,最终整合为“数字人体”平台,其战略意图就是通过覆盖全身的AI产品矩阵,深度绑定医院的核心科室,占据临床工作流的入口。这种平台化战略,不仅提升了单一客户的价值,也为未来的商业模式(如按平台服务费收费)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行业内的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肺结节、脑卒中等热门领域,数十家企业的产品功能和性能指标相近,导致市场陷入价格战的泥沼。为了破局,一些公司开始寻求差异化竞争。有的向更具技术壁垒的领域深耕,如科亚医疗专注的心血管无创功能学评估;有的则横向拓展产品线,如推想医疗除了深耕胸肺,还大力布局“AI+介入手术机器人”等新领域。此外,将AI能力与硬件深度绑定,如联影智能依托联影医疗的设备优势,也成为建立差异化壁垒的重要途径。 资本的流向和产业的整合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近年来,融资事件明显向头部企业集中,数坤、联影智能等公司接连获得巨额融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而Nanox对Zebra Medical Vision的收购案则揭示了另一个方向:AI软件公司与硬件厂商的结合,旨在打造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更完整的价值链。这种整合不仅能优化性能,更能形成强大的市场渠道和品牌合力,预示着AI影像的竞争正从单一技术比拼,升级为生态、平台和商业模式的全面对抗。 3. 结语 总之,AI医学影像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国家政策的持续加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行业正加速从技术验证走向价值兑现的商业化深水区,其核心议题已从单纯追求算法的“精准度”,转向如何深度融入临床工作流、创造真实临床价值并形成可持续商业模式的“有效度”。 从政策层面来看,《“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政策文件多次强调要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对AI医疗器械三类证的审批流程日益成熟和清晰,为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和商业化落地铺平了道路。拿到“三类证”不仅意味着产品可以合法收费,更是对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国家级背书,是企业构建竞争壁垒的关键。未来,随着医保支付政策对AI应用的逐步覆盖,以及“按价值付费”模式的探索,AI影像的商业闭环有望被彻底打通。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