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市场

国家卫健委“手术质量提升行动”方案解读:手术机器人、术中影像设备迎来政策东风

发布时间:2025-09-20 来源:医洲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正在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推行。这项行动作为“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的子行动,旨在利用三年时间进一步完善手术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疾病谱变化,我国医疗机构手术种类和数量快速增长,但包括手术并发症、麻醉并发症等在内的负性事件发生率在少数医疗机构呈上升趋势。

方案提出到2025年末,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并发症、麻醉并发症等负性事件发生率进一步下降,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不高于1.8‰,住院患者手术后获得性指标发生率不高于7.5‰。


01 政策背景:手术量增长与安全挑战并存

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开展的手术种类中位数和手术例次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手术方法也不断改良,手术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然而持续的监测显示,手术并发症、麻醉并发症等负性事件发生率在少数医疗机构呈上升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手术安全管理方面还有一些薄弱环节。”

这正是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排在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5个专项行动之首的原因。

希望通过开展此项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医疗机构手术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及时发现和消除手术质量安全隐患。

02 全流程管理:术前、术中、术后的系统重塑

《方案》从术前、术中、术后风险管理和系统持续改进等4个方面提出15条具体举措,体现了手术质量安全全流程风险管理的理念。

在术前风险管理方面,方案要求医疗机构加强手术风险评估、手术人员能力评估和患者风险评估。特别强调“每例四级手术均应当完成术前多学科讨论”,这一要求虽然对医疗机构具有挑战性,但对保障高风险手术安全至关重要。

术中风险管理突出强化核查制度,要求对手术设备设施、手术人员及环节、患者与手术过程等核心要素加强核对核查。避免出现计划手术医师与实际手术医师不一致的情况,保障手术过程中主要术者和麻醉医师全程在场。

术后风险管理则注重精细化管理,要求做好术后转运衔接、即时评估、恢复管理和出院指导。方案特别规定:“严禁将三、四级手术和全麻手术术后患者交由第三方人员独自转运”,体现了对高危患者全程监护的理念。

03 手术机器人:智能医疗的新兴力量

在手术质量安全提升的大背景下,手术机器人作为智能医疗的代表性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北京某知名三甲医院副院长表示:“在临床上,机器人能辅助医生实现术中高效精确定位,以更小创伤以及更短的手术时长和患者恢复周期,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于2023年1月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出,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微创手术,建设机器人应用标准化手术室。

市场规模数据印证了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71.7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百亿元大关,到2030年有望超过287亿元。

国产手术机器人品牌正在迅速崛起。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全国已有64家企业的总计115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其中,国产品牌占获批总数的81.7%,达94款。

04 术中影像:精准医疗的“火眼金睛”

术中影像设备作为现代医学手术中的重要辅助工具,正在手术质量安全提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术中影像技术主要包括术中磁共振成像(MRI)、术中CT和术中超声等设备。这些设备各具特色,适用于不同的手术场景和临床需求。

术中MRI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软组织图像,对于神经外科、脊柱外科等手术具有重要意义;术中CT则能够快速获取三维图像,有助于手术过程中的精准定位;术中超声则具有实时、无创、便携等优点。

预计到2030年,中国术中影像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50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CAGR)预计将超过15%。

技术进步是推动术中影像行业增长的关键因素。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术中影像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能够提供更加精准、实时的影像信息,为手术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05 政策赋能:医疗技术创新的加速器

各地政府正在通过专项补贴、医保准入试点等方式,为手术机器人的落地扫清障碍。上海、北京、湖南、广东、江西等地纷纷将手术机器人及相关耗材等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025年4月,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北京市卫健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明确提出将打造手术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

鼓励医企协同开展适用颅底肿瘤、骨盆骨折复位、心脏瓣膜修复重建等高难度手术的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医保支付政策也在不断优化。多地明确根据手术机器人参与完成手术的程度不同,分别以手术项目费用的40%、80%、300%进行加收,不再单独设立收费项目。

这种按价值付费的模式既鼓励了技术创新,又确保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06 挑战与应对: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尽管手术机器人和术中影像设备发展前景广阔,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价格高昂是首要障碍。每例手术机器人收费多在3万元以上,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个别医疗机构甚至出现过滥用“手术机器人”问题。

人才短缺也是制约因素。手术机器人和术中影像设备的操作需要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未来五年内,专业人才的数量需要大幅增加,才能提升现有技术的应用水平,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四级手术术前多学科讨论制度是医疗机构最难落实的制度之一。这对手术机器人和术中影像设备的应用形成了制约,因为这些技术往往用于复杂手术场景。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策引导、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术中影像行业才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

07 未来展望:医疗手术的新纪元

到2030年,中国术中影像行业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市场之一,市场规模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精准医疗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五年内,中国术中影像行业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据预测,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22%,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00亿元大关,并在2030年达到1650亿元左右。

手术机器人行业也将迎来蓬勃发展。随着《“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攻关智能手术机器人,加快突破快速图像配准、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多自由度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逐步落实,国产手术机器人技术将不断突破。

医疗手术正在向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方向发展。政策东风已经吹起,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不仅将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高效的手术体验,也将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疗科技产业。

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不仅是一次医疗管理的升级,更是医疗技术创新的催化剂。

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手术机器人和术中影像设备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期。预计到2025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术中影像设备市场也有望达到800亿元规模。

这项政策的实施,体现了卫生健康管理部门对医疗技术创新的支持态度,通过政策引导和医保支付改革,为新技术应用创造了良好环境。

未来几年,在政策、技术和市场多方合力下,我国手术质量安全管理与医疗技术创新将实现协同发展,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参考资料:

1、《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政策解读政策解读中国政府网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3、 行动起来,守护“刀尖”上的安全---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行动方案要求——加强手术风险管理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_ 媒体报道 _ 省卫健委

5、 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印发--健康·生活--人民网

6、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31118号提案的答复意见-河南省医疗保障局

7、 智慧医疗照进现实 手术机器人焕然“医”新 - 今日头条

8、 北京将打造手术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