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发布《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根据《公报》,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36万人,占总人口的18.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0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
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增加了0.2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则增加了0.7个百分点,我国老龄人口比重进一步增加。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需求,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医养结合举措,以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并取得一定成效。
根据《公报》,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6492家,比上年增长10.8%,机构床位总数为175万张,比上年增长10.4%;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达7.87万对,比上年增长9.3%。医养结合得到深入发展。
千亿康复市场,政策力挺医疗机构转型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慢性病患者群体的日益增加,康复医疗需求群体也不断扩大。根据艾瑞咨询研报,2021年我国康复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约1011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2686亿元,千亿市场规模亟待挖掘。
人口老龄化现状、人们健康消费升级、广阔的市场空间,诸多因素之下,康养产业正成为一个热门赛道,近年来,国家更是先后出台多份文件,推进部分医疗机构转型康复。
8月23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各地要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通过新建、改扩建、转型发展等方式,加强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和安宁疗护机构建设,支持老年医学科和安宁疗护科发展,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
今年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强调要增强医疗卫生机构为老服务能力,加强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支持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再次明确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鼓励基层积极探索相关机构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机制。
同年10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引导区域内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或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医疗中心等,增加康复医院和康复医疗中心的数量。
继去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加快突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提出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后不久,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共同编制的《“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又从全国层面再次对医疗机构转型康复医院进行部署。
《方案》明确,以地级市为单位,实施“城医联动”项目,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地方、社会力量投入,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盘活资源,将部分有一定规模、床位利用率不高的二级医院转型改建为康复医疗机构和护理院、护理中心,同步完善土地、财税、价格、医保支付、人才等政策工具包。
在具体落实上,据了解,早在2016年,北京就开始批准公立医院向康复医院转型,截止2017年底,北京已有12家公立医疗机构转型成为康复医疗机构。而继2019年6家转型康复医疗机构考核达到二级康复医院标准后,今年8月,北京又有8家转型机构达到二级康复医院标准。
在政策的推动下,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二级以下医疗机构批量转型康复、开展养老服务。作为朝阳型产业的康养板块或许也将愈加受到社会办医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