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观点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启动,重点关注高耗占比,医院要抓住机遇

发布时间:2022-10-31 来源: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近日,2021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出炉,本次参评的全国公立医院共计2044 家。其中综合医院仍占主要比重(共计 1355 家),另外还包括中医类医院、专科医院(口腔、肿瘤、妇产、儿童精神)、其他专科医院等。


其指标体系由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55+1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中26个指标为国家监测指标,国考成绩就是根据这26个监测指标经加权赋分之后获得的。

另外,10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也发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启动2022年度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参加考核的各有关医院,统一使用《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ICD代码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关于调整国家限制类技术对应国际疾病分类代码的通知》《疾病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2.0》《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3.0》和调整后的部分手术操作分类代码类别目录,规范填写住院病案首页,并按照《绩效考核与医疗质量管理住院病案首页数据采集质量与接口标准(2020年版)》将2022年住院病案首页数据上传至国家医院质量监测系统。

 公立医院国考重点关注高耗占比

在本次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高耗占比也成为了重点治理对象。在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2版)的通知》中就指出,在新版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中,新增指标“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考核年度医院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同期耗材总收入比例。

《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2版)》和《国家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2版)》中,也再次明确了第一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重点治理清单,其中包括单/多部件金属骨固定器械及附件、导丝、耳内假体 、颌面部赝复及修复重建材料及制品、脊柱椎体间固定/置换系统、可吸收外科止血材料、髋关节假体、颅骨矫形器械、刨骨器 、球囊扩张导管、托槽、吻合器(带钉)、血管支架、阴茎假体、植入式神经刺激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式药物输注设备、椎体成形导引系统等18类耗材。

新版手册中还指出,要逐步提高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要求降低药品、医用耗材费用,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提高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控制药品和耗材不合理使用,逐步优化收入结构。在公立医院结构不断优化之下,耗材市场也将开始一场更深层次的重塑。

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影响医用耗材耗占比的主要原因,并据此对症下药,才能实现降低耗占比的目标。

医用耗材作为医院成本管理的三大核心之一,影响耗占比的主要原因有:

  • 医用耗材的采购品种结构不合理,例如医学图像体外定位贴等不可收费的高值耗材增多,增加医院成本负担;以及手术室、介入、麻醉类耗材大多为高价格的进口产品。

  • 医用耗材的使用标准不规范,药品有合理用药指南及标准,而医用耗材没有相应的使用标准和指南,例如相同术式下止血材料的选择及用量差异性显著。

  • 新增医用耗材准入原则不完善,由于医用耗材品种多样,耗材的准入主要以临床科室的需求为主导,职能科室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

  • 院内医用耗材招标周期时间较长导致部分耗材最新最低价格滞后,这一点在检验试剂类耗材中体现的特别明显。

  • 医用耗材缺乏精细化管理手段,大部分耗材采用寄销模式,耗材备库成本过高,且管理层面无法把控科室耗材的有效使用率,容易导致耗材过期。


公立医院应采取积极措施降低耗占比

1、医院控制耗占比的对策

医院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并抓住深化医疗行业改革带来的机遇,可以依据性价比,做好耗材的使用管控,减少不必要耗材的引进。

第一,医用耗材主要分为国产和进口两种,部分人会认为进口耗材质量要好于国产耗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随着国产高值医用耗材的质量不断地提升,在精度及性能上越来越向进口产品看齐,例如医院使用量最多的耗材普外科吻合器,以直肠癌根治术中为例,对病人随访至术后3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术中及术后的各项指标比较证实国产吻合器并未产生其他可能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的并发症或不适感,吻合效果牢固,临床使用效果安全可行。因此,建议医疗机构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可优先使用国产医用耗材,降低医用耗材费用。

第二,也会出现由于采购管理环节监管不到位,才使得部分医用耗材被引进医疗机构的情况。因此,为规范医用耗材的引进和管理,医院应加强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采购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新的医用耗材的引进首先进行医疗机构采购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论证,根据论证结果决定是否进行采购,确保临床工作和控制耗占比的合理性。

此外,还可以使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医院耗材使用量进行分析, 将可代替且消耗量大的高值耗材列为重点管控对象,这类耗材的特点是临床使用量大,医院对材料的适应症把握不严、超常规范围使用现象频繁出现等问题。根据医院情况分析将可吸收止血纱布纳入重点管控对象,将使用量控制在每月规定范围内,超出范围需上报医务部进行审批, 并引入其他国产止血材料供临床选择。

第三,医疗机构应自觉地加强医用耗材收费管理,严格执行物价和收费管理相关政策,不断规范收费行为。物价管理人员应加强病案的审核、比较和分析,一旦发现医用耗材收费偏差的情况,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加强医疗机构对医用耗材收费的具体化和规范化,调整不规范价格标准,更正不规范项目名称,对尚无登记备案的医用耗材上报物价主管部门备案,对医用耗材的收费进行严格监管。

利用绩效考核的方式,加强医用耗材的使用管理,可具体到单病种下耗材使用总量、耗占比、手术病人均次费用、百元医疗收入耗材占用金额等数据,按照平均值对每个医疗组及科室制定出耗占比目标值并进行季度考核,对于未达到目标值的医疗组及科室分析具体原因提出整改意见,为临床使用耗材提供科学依据,控制耗材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2、做好医用耗材的核心指标监测

医用耗材合理使用的核心监测指标主要有耗占比、科室医用耗材用量、人均医用耗材用量、人均高值医用耗材用量、人均低值医用耗材用量等。利用核心指标监测医用耗材,能够有效提高医用耗材的管理水平及医用耗材的临床使用合理性。

  • 通过信息化手段 完善核心指标监测体系,综合各相关指标及时监测、分析,做出异常预警;
  • 充分利用卫生技术评估、单病种分组等技术做评价、分析;
  • 参考医疗服务价格及医疗保险政策对各科室医用耗材核心指标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建立医用耗材超常数据预警与反馈机制。


《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办法(试行)》中对医用耗材的临床使用做了明确要求,即需要进行监测与评价工作。医疗机构可以依托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化手段 实现医用耗材精准管理、合理分配及成本控制,以较低的医疗资源消耗来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通过改革医院内部运行机制,联合多部门、多学科不断地善和推进耗材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建立更加符合现代医院管理的智能、快捷、方便的医用耗材供应模式。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实现国家规定的目标, 采取强制手段盲目控制耗占比,出台一些停用某些耗材的指令,这种做法很有可能对医疗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降低人民群众医疗服务的获得感,也违背了耗材管控的初衷,即使能够实现耗占比管控的目标,也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因此,要做到在提升医疗质量的基础上,对耗占比进行科学管控。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