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实现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试点任务在京率先完成。到2029年,数据要素实现有序流通、高效配置,数据要素成为北京城市竞争新优势,有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实施意见》提出试验区建设的“243”框架。具体来说,就是夯实数据基础制度、数据基础设施“两大基础”。打通数据供给、流通、应用和安全“四个环节”,构筑数据技术创新、要素服务和产业发展的“三大体系”,在北京全域打造数据制度协同完备、数据资源高效流通、应用场景融合开放、数字生态创新活跃、数据治理安全可控的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 11月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北京)新闻发布会,对《实施意见》进行解读。 图源:首都之窗 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雪海介绍,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据工作,明确提出建设数据要素“一区三中心”。“一区三中心”是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出的战略目标,包含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一区)和国家数据管理中心、国家数据资源中心、国家数据流通交易中心(三中心)建设。 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维亮介绍,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升级了数据沙盒3.0版,破局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版权争议和权益保障难题。为促进高质量数据供给,重点推进具身智能、医药健康、新材料、脑机接口等高精尖领域的高质量数据采集生产基地建设。搭建北京人工智能数据应用开发平台,打造数据、算力、模型、场景、安全“一站式工具箱”,培育人工智能应用产业生态。下一步,将以需求为导向,在医药健康等领域搭建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放大数据沙盒的合规示范效应。 海淀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杨海林在发布会上介绍,北京市医药健康可信数据空间已广泛汇集了国家和北京市医保、医院专病、药械不良反应、疾控、医疗机构诊疗及公共卫生、生物样本库等六大类数据资源,围绕十大高发疾病领域形成高价值数据产品体系,有效支撑医药研发与临床决策创新。医药健康可信数据空间将进一步接入国家药监、国家疾控、外地医院及企业级数据,预计覆盖医疗机构超1300所、药房及流通机构超1000家、教学研究型医院100所,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高效融合与价值提升。 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王飞表示,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在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10个典型的行业领域,推动出境数据跨主体流通标杆应用。在医疗领域,聚焦跨国科研合作、联合研发、多中心会诊等典型业务场景,北京网信部门会同卫健、药监、科技等部门统筹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医疗行业数据安全管理、人类遗传资源数据管理等多方监管政策,编制医疗领域数据跨境流动综合指引,助力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器械企业、研究机构之间实现数据规范流通与高效利用,目前已形成妇产医院、天坛医院等一批实践案例。 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为激活医疗健康领域数据要素价值奠定了基础。《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有效扩大公共数据供给,加快建设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公共数据专区。围绕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打造高质量数据集。完善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打造国家级人工智能语料库。健全数据安全治理机制,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加快应用或出台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数据分类分级标准。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