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生物医药领域上演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出海大戏”。恒瑞医药与葛兰素史克达成潜在总金额高达120亿美元的创新药海外授权协议,三生制药则凭借一款临床阶段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物,以12.5亿美元首付款、60.5亿美元总金额与辉瑞合作,刷新了国产创新药出海首付款纪录。几乎同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舒畅团队研发的支架型人工血管在瑞士卢塞恩州立医院成功完成手术,这是瑞士首例CS主动脉弓部动脉瘤三分支腔内修复重建手术,使用的正是具有完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从创新药到高端医疗装备,中国医疗创新正在改变全球市场格局。01 从仿制到创新:中国医药的华丽蜕变
“十四五”以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从实验室到临床转化的“加速期”。一批靶向药物、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加速从实验室走向患者,转化速度实现与国际水平同步,部分品种在疗效数据上甚至实现“弯道超车”。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沃西,在一项头对头III期临床研究中,展现出比年销售额高达300亿美元的“药王”帕博利珠单抗更优的治疗效果。这款全球首创的PD-1/VEGF双抗新药已荣登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被评价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十四五”期间我国已获批上市113个国产创新药,是“十三五”时期的2.8倍。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获批数量达43个,同比增长59%,创近五年新高,其中国产创新药占比高达93%。中国药企的研发能力也获得国际资本认可。医药魔方数据显示,国产创新药企业的海外授权交易金额持续飙升,从2023年的380亿美元上升到2024年的519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更攀升至608亿美元,与2015年的31亿美元相比实现了质的飞跃。02 从依赖到自主:高端医疗装备的突围之路
在医疗装备领域,中国也在扭转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2024年,我国医疗装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5400亿元,近10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医疗装备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国产医疗装备出海已经从单一设备出口转向提供全套专业解决方案。2024年,我国出口医疗装备覆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家医疗机构。 像迈瑞医疗推出的“瑞智联”生态系统,打破医疗设备间的数据孤岛,实现操作集成。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一批创新成果纷纷涌现。全球首台8cm宽体光子计数CT实现了“光子直读”的技术突破,具备超高清成像、超低剂量扫描、超快扫描速度的优势。国产首台质子治疗系统已为超750例患者提供了精准治疗。智能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同样令人瞩目。获得全国首个神经介入手术领域创新医疗器械三类证的颅内动脉瘤智能诊疗系统,能够精准“捏住”极细金属丝并操控自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团队开发的智能移动微创手术装备系统,已成为我国首台满足海陆空高机动需求的装备,推广至1200余家医院,并出口50多国。03 从本土到全球:创新药出海潮涌
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化路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会长张伟列举的一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有41起,总金额达369.29亿美元,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已超过2024年上半年的交易总额。东方证券的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企业自研的全球首创新药只有9个,全球占比为9%;到2024年,中国企业自研的全球首创新药达到120个,占比达31%。 这一数据印证了中国医药创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中国医药创新的全球影响力还体现在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能力提升上。康方生物与Summit Therapeutics合作的3项国际多中心Ⅲ期研究高效推进,其中HARMONi研究获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依沃西联合辉瑞ADC药物的疗法开发,开创了中美药企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单个产品出海,而是探索更加深入的平台式合作。2025年上半年,一半以上的医药出海合作已超出传统的单一产品交易范畴,“NewCo”(新公司)等出海新模式直接把中国药企背后的研发平台和技术能力整体推到海外市场。04 AI赋能:医疗研发的新范式革命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医疗健康的研发范式。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开发AlphaFold2的科学家,彰显了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变革性作用。 这个能够预测约两亿种已知蛋白质复杂结构的AI模型,正推动药物研发和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AI技术极大压缩了药品研发成本和时间周期。传统新药研发存在“双十定律”——平均耗时10年,耗资超过10亿美元。而AI通过分析海量生物数据,将传统“大海捞针”式的靶点筛选转变为精准定位,将分子设计从试错转变为智能生成。例如,英矽智能利用AI驱动平台,将传统靶点发现需3-5年的周期压缩至12-18个月。中国正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和创新优势,积极布局“AI+医药”。全球AI人才主要集中在美国(39%)和中国(29%),AI技术专利也主要来自中国(43%)和美国(26%)。 中美两国在全球具有绝对的AI领先优势。晶泰科技与DoveTree公司达成59.9亿美元合作,共同推进多款临床前阶段药物的研发,创下AI新药研发领域订单新纪录。 这些大额订单表明国际资本对中国医药研发能力的高度认可。05 政策护航: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
中国医疗创新的崛起,与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密不可分。“十四五”期间,从实行创新药临床试验“30日快速审批通道”,到《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推出,给予行业“研发-准入-临床-支付-保障”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为激发企业研发动能,国家医保局同步推进“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明确对高水平创新药设置一定的价格稳定期,为企业创新收益提供更稳定的预期,从支付端为源头创新注入持久动力。在国家的政策框架下,地方配套举措也在持续加码升级。如成都高新区近期推出“梧桐计划”,同步发布生物医药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清单,精准打通从新药新器械研发、审批、生产到产品出海的全流程关键节点。监管科学的发展也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更为创新药出海和药企全球化开辟了快车道。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则推动大批传统制药企业转型升级,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06 未来挑战:从“并跑”到“领跑”的必经之路
尽管成就显著,中国医疗创新仍面临挑战。2024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6.91%,远低于发达国家12%以上的水平,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尤为不足。 基础研究的短板可能制约源头创新的突破。针对这一问题,专家建议国家应通过设立15-20年存续期的政府引导基金、鼓励商业健康保险扩大创新药投资规模,为创新药研发提供长期“耐心资本”。同时,需要加快创新药审批与上市进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对首创药的高额奖励机制,提升企业研发积极性。药品集采和医保支付制度也需要进一步优化,避免“内卷式”竞争。药品集采应坚持“成本合理性评估”和“质量优先”原则,借鉴欧美“价值定价”模式,结合中国国情优化定价逻辑。对高技术壁垒、临床急需的创新药,应允许较长的医保支付周期和较高价格,通过集采释放的节省资金可反哺医药研发,形成“集采降费—反哺创新—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高质量医疗健康数据难以获得,也成为制约“AI+医药”研发的关键瓶颈。中国应尽快构建高质量自主可控的医疗健康数据库和专门支持中国科学界使用的人工智能模型这一战略性基础设施。全球医药研发格局正在重构。摩根士丹利指出,“中国生物科技行业正从过去的‘跟随者’向全球‘1到N’创新的关键贡献者转变”。 中国企业自研的全球首创新药全球占比从2015年的9%上升至2024年的31%。医疗装备同样如此。我国已扭转进口设备占高端市场90%的局面,从“跟跑”转向“并跑”,部分产品实现“领跑”。中国医疗创新崛起背后,是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欧盟委员会报告显示,中国医疗健康企业从2022年的13家增加至现今的63家,位居全球第二。 这些企业正成为引领中国医疗创新的中坚力量。参考资料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政策全链条护航 生物医药创新加速全球竞逐》(中国工信新闻网)
 
 
 《健康“链”世界 中国医疗装备走出国际范儿》(手机新浪网)
 
 
 《中国需在“AI+医药”领域持续发力,提升研发原始创新能力》(澎湃新闻)
 
 
 《中国医药企业破浪扬帆加速全球化》(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
 
 
 《中国创新药突破国际前沿 书写生物医药强国新篇章》(中国网)
 
 
 《科技创新开辟健康中国新赛道》(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网站)
 
 
 《国家卫生计生委介绍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有关情况》(中国政府网)
 
 
 《从“跟跑”到“领跑” 国产医疗装备“利器”层出》(正北方网)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