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咨询 > 分析

DRG/DIP 系统上线,从信息科的角度谈谈,真的减少了拒付吗?

发布时间:2025-09-21 来源:AI与医信者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凌晨接到医保科发来的消息,群里贴着一张扣款清单和几条分组日志。我打开日志,看到了熟悉又令人无奈的场景:系统已经跑过分组并给出提示,但被扣的多数是病案首页缺项、并发症没报全、还有高值耗材没按路径申报。时间戳、操作记录一行行在我眼前闪过,我知道问题不在“有没有系统”,而在“系统提示→临床采纳→结算闭环”这条链路上哪儿断了。

我们看到的三个真实阻力

在信息科,天天和日志、接口、填报打交道后,把问题归成三类,并不是主观臆测,而是每天在系统里反复看到的痛点。

一是基础数据不到位

 分组依赖病案首页的关键字段和准确的诊断编码。字段缺失或者编码随意,会让分组结果跑偏,进而影响付费结果。

二是提示与临床节奏脱节。

系统可以弹提示,但医生在忙的时候没有时间按提示逐条改。

如果提示没有分级也没有清晰可操作的路径,就容易被当作噪音,被忽视或延后处理。

三是责任与管理链条不清楚。

DRG 把逐项拒付转成按组结算,风险从“某一项被扣”变成“整组费用的天花板问题”。

医院内部若没人把这件事当成常态管理来做,扣款问题就会在科室之间、部门之间传来传去,最终落到信息科门上。

信息科能做、也必须做的三件事

有人会说,信息科是不是又被要求把锅背得更牢。我的回答是,信息科不能也不应只做“搬运工”。

我们要做的,是把技术能力转化为业务能力,推动流程闭环。具体可以从这三件事抓起。

第一,做“证据输出者”。

系统输出的分组日志、字段缺项报表、修改记录,这些都是硬证据。信息科要把这些东西打包成可审计的材料,供医保科、质控、临床复盘使用。没有证据,任何口头承诺都没法支持预算或流程调整。

第二,把提示嵌入临床节奏。

不是把所有提示都阻断,也不是全部放任。对那些会直接影响分组的关键信息,设置出院前必须改正的阻断;对影响较小的项,放到次日交接清单处理。先在影子模式并行观察两周,统计误报率和医生的接受度,再逐步把阻断推到生产环境。

第三,搭建扣款复盘与规则库闭环。

每次扣款都要有一个“案例包”:原始病历、分组日志、编码变更、科室说明。这些包由信息科导出,医保和质控牵头复盘,临床给出改进意见,信息科把结论变成规则更新并下发灰度测试。把复盘当作持续改进的输入,而不是单次的互相指责。

三步落地打法

下面是一个在某院试行过、能马上落地的做法,信息科可以牵头推进。

第一步,建立风险看板。

系统每天自动统计按科室、按病组的“高频问题”,比如哪些字段最常缺、哪些并发症最容易漏报、哪些耗材超标最频繁。把这些结果做成周报推给科主任,问题可视化后,科室有人会开始重视。

第二步,出院前前置质控。

把分组和完整性检查嵌入出院结算流程。关键字段出现缺项时,必须补齐才能结算;同时并行影子模式,记录提示是否有效、误报率如何。通过短期测试不断微调提示策略,既保证合规,也尽量不打断急救流程。

第三步,建立标准化复盘机制。

每月把典型扣款案例做成复盘会,形成规则更新记录,并把改动纳入规则管理平台。规则变更时采用灰度发布与回滚策略,避免一次性改动造成新问题。

我们必须随时准备的“证据包”

要让院领导和医保相信“见效”,信息科必须能随时交出这些东西:分组校验日志、病案首页字段完整性报表、典型扣款复盘包、影子模式对照数据、以及 ROI 的敏感性分析表。证据不是形式,它是驱动管理决策与资源投入的关键。

结尾:系统不是终局,见效才是目标

从信息科的角度看,DRG/DIP 系统本身并不会自动把拒付砍掉。

它改变了问题的形态,把之前散落的逐项争议,打包成医院整体要承担的管理议题。软件能做分组、能给提示,真正把风险降下来靠的是流程、数据和人的配合。信息科能做的,不是替所有人把所有问题解决掉,而是把技术变成可审计的能力,嵌入临床节奏,推动复盘闭环,让“上线”变成“见效”。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