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医疗器械国际化竞争正从“硬件比拼”升级为“生态系统对抗”,临床培训中心成为打破国际市场壁垒的新支点。
2025年7月,印度外科医生Sudhir Srivastava博士通过屏幕操控机械臂,完成了世界首例洲际机器人心脏远程手术。这款手术机器人来自印度企业SS Innovations,其产品已进入印度62家医院并成功执行超过3500例外科手术。
与此同时,在意大利米兰尼瓜尔达医院,机器人辅助手术量在一年内几乎翻了一番,超过1100例。该医院拥有9个活跃的机器人平台,已成为“机器人手术的国际参考中心”。
这些案例展示了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巨大潜力。然而在这个价值近80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中,中国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64家企业的115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占获批总量的比例高达47%,赛道竞争尤为激烈。
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被迫卷入低效的同质化竞争中。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价值被一步步压缩,在投入高额的研发成本后,企业的盈利却遥遥无期。
医疗支付方式变革叠加医疗反腐力度空前,导致院端购买决策趋于谨慎。手术机器人相关服务收费标准不清晰、地区医保覆盖有限等因素,都加剧了国内手术机器人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纵观当前全球市场,史赛克、捷迈邦美、美敦力、强生、施乐辉等跨国巨头已通过资本并购快速完成骨科手术机器人赛道布局。它们整合产品技术及全流程业务功能,形成协同效应和封闭生态。
国际巨头构建了“设备+耗材+服务”的销售模式。以直觉外科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医疗机构一旦采购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持续购买其专用耗材。
耗材收入在直觉外科营收结构中占比高达60%。这种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了持续的服务和支持,同时也为供应商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流。
全球范围内机器人结直肠手术量年均增长达15%,但专业培训体系却严重滞后。现有培训多针对已执业的资深外科医师,而专科医师阶段的系统化培养项目凤毛麟角。
传统“师徒制”模式下每位导师通常只能带教1名学员,这种低效的培养方式根本无法满足临床需求。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研究,通过模拟训练-实验室操作-手术室带教的三阶段培养路径,采用GEARS和EARCS GAS评分系统验证了多学员并行培训模式的可行性。
研究结果显示,59例手术中学员评分显著提升(p<0.01),手术时间和淋巴结获取数均达标准。这证实了该模式在保证肿瘤学疗效(切缘阴性率100%)的同时可规模化培养合格术者。
国际巨头早已认识到临床培训的价值并积极布局。施乐辉在一个月内,接连宣布在全球三个不同地区建立数字手术和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医学教育中心。
2021年10月29日,施乐辉在美国匹兹堡开设了机器人研发与医疗教育中心。11月9日,宣布将在新加坡成立首个支持亚太地区客户的医学教育中心。11月16日,宣布将在德国慕尼黑成立一个为数字手术和机器人手术专门建造的创新中心。
施乐辉机器人产品管理总监Riddhit Mitra表示:“过去十年,医疗保健领域对技术的需求不断扩大。机器人技术正在以27%到37%的速度增长,我们正在紧跟这一趋势。”
这些培训中心不仅提供技术培训,还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施乐辉的新加坡医学教育中心以其产品生态系统Real Intelligence为特色,支持所有产品的培训,包括骨科重建、运动医学、耳鼻喉和高级伤口管理。
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已经开始出海探索。微创机器人的鸿鹄骨科机器人已获得了FDA、CE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市批准,天智航已获得欧洲市场准入资格。
一些中国企业以高性价比优势切入国际市场。一款来自深圳华强北的国产手术机器人,价格仅为国际知名品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十分之一,却凭借卓越的性能和高性价比,迅速在东南亚市场占据了20%的份额。
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的战略转型。骨科手术机器人全球竞争的本质是产业生态的竞争。中国企业要赢得国际市场,必须完成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的战略转型。
建设有效的临床培训中心需要系统化规划。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经验表明,有效的培训体系需要三大核心技术方法: 阶梯式培训路径(在线课程+模拟器+动物实验)、双评分系统监控(如GEARS和EARCS GAS)、临床支持体系创新(配备专职机器人医师助理负责床边操作)。
拿骚大学医学中心(NUMC)的成功认证提供了另一个范例。该中心被Surgical Review Corporation (SRC)认证为机器人手术卓越中心。这一认证是一项为期2年的倡议的结果,需要执行200多个手术病例、培训和认证外科医生和注册护士,以及通过对设施和员工的现场检查。
NUMC为医生使用机器人设定了内部认证要求,包括完成在线学习模块、湿实验室培训和监考。手术室护理人员接受了 Intuitive(达芬奇 Xi 机器的制造商)和围手术期注册护士协会的强化培训。
临床培训中心将成为手术机器人产业未来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们不仅是人才培训基地,也是技术迭代创新、临床数据积累和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培训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研究指出,当人工智能即将进入手术室的今天,融合模拟训练与量化评估的培养模式,很可能成为新一代外科教育的黄金标准。
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仍在快速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从2016年约17亿元增长至2021年约123亿元,复合增速约为48.2%,并预计到2030年达到567亿元,复合增速约为16.8%。
美国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周围,已经聚集了45,000多名技术人才,当地机器人就业人数自2011年以来增加了两倍。这正是施乐辉选择在此建立机器人研发与医疗教育中心的原因。
在印度,SS Innovations公司的手术机器人已成功完成5000多例手术,其中包括250例心脏手术和35例远程手术。这些数字背后是新兴市场对手术机器人技术的渴望和巨大潜力。
中国手术机器人企业正在全球市场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从东南亚市场到欧美发达市场,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临床培训中心可能成为打破封锁、实现全球化突破的关键支点。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