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康复医疗逐渐走上台前,我国也陆续出台了康复医疗相关政策,布局康复产业发展。
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及,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要达到80%。
2017年3月,卫计委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要求逐步健全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增加专业康复护理机构。
2017年11月,《关于印发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出台,国家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疗机构、护理机构,打通专业康复医疗服务、临床护理服务向社区和居家康复、护理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2019年11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加速康复外科试点工作方案(2019-2020年)》,在具有相关专科的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院,首先选择骨科开展康复外科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专科及病种范围。
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
同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印发了《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下面简称《试点方案》)。在《试点方案中》明确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等15个省份作为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地区。
这些指导性的政策无疑有助于行业内的有序发展,为从业者明确了未来的前进道路。也为下一个五年中康复医院的发展打下了一针强心剂。
康复医院数据观 根据历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1-2020年全国康复医院复合增长率为10.5%。截至2020年,全国康复医院共739家,同比增长4.7%,其中民营康复医院共573家,同比增长5.1%。未来,随着老龄化及经济发展将推动更多资本入行康复医院,康复医疗服务将不断升级,再带动康复医疗器械的发展。
近十年我国康复医疗服务诊断整体也在稳步增长,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康复医院门急诊人次和康复医学科门急诊人次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8%和7.8%。整体来看,我国康复医疗服务需求未来也会保持增长,对于康复医疗器械的需求依然充分。
作为“四大医学”之一,康复医学有着其必要意义,且康复医疗服务对于临床医学的辅助,对于病人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着显著作用。
还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预防和缓和治疗为患者节省支出,对于医学、经济和社会均有重要价值。
1 入局 康复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上游器械厂商,而厂商的器械则需要注册才能有用武之地。想要乘人口老龄化之风而起,先从搭建合规身份开始。 医疗器械注册证就是医疗器械的“身份证”,医疗器械拥有注册证,证明这件产品依照法定程序,通过了管理部门对其安全性、有效性的系统评价,准予投入使用并上市销售。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条,国家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如手术衣、手术帽和纱布绷带。 第二类是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如显微镜、助听器等。 第三类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如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有创内窥镜等。 评价医疗器械风险程度,应当考虑医疗器械的预期目的、结构特征、使用方法等因素。
2 规范 国家层面在将入局康复医疗市场规范化的同时,也提出了有着相当力度的市场要求。 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1年-2020年,中国康复医疗服务诊疗整体呈增长趋势,大约70%的诊疗需求集中在医院康复医学科。而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康复需求日益供不应求,门急诊和入院人次逼近传统医疗机构临界点。 2016年,国家五部委推动新增20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后,使得有康复需求的患者流量明显向康复医院门急诊倾斜,从而让患者多样化的康复服务需求进一步被满足。 针对康复床位等问题,《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床位配置需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和康复病床倾斜。 根据《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多元主体融合研究》中披露(根据 ADL 量表),2020年中国失能老人数量为2628万,其中中、重度失能老人为680万。据此推算,2020年中国老人失能率9.95%,中、重度失能率为2.58%。而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疗床位数不足十分之一。 即使以《北京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0 年-2035 年)》中的人均康复床位目标:即每千人0.5张估算,2035年全国康复床位需求约为71万张,再按照如今建设速度不变的情况估计,测算到2025年康复医疗床位较2020年缺口增加约14万张,建设提速,势在必行。 从业医师方面,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年中国康复执业(助理)医师数有 4.9万名,仅占中国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2%。按照2021年6月八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中目标: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我国康复医师缺口较明显。 意见中提到,将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医院向康复医院转型,医疗资源较匮乏地区更加重视康复医院建设,通过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医疗中心,增加辖区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数量。 价格方面,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印发的《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中提出:逐步建立技耗分离,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由此为康复类以技术劳务为主的医疗医技学科提供了发展新机遇。
3 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对于未来提高康复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做出了具体发展规划: (一)增加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和床位数量。 (二)加强康复医疗学科能力建设。 (三)加强康复医疗专业人员培养培训。 (四)创新开展康复医疗多学科合作模式。 (五)加快推动居家康复医疗服务发展。 (六)积极推动康复医疗与其他服务的融合发展。 (七)探索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价格和支付机制。 事实上,国家对于康复医疗服务行业发展早已有所布局,在“十二五”、“十三五”以及2021年3月的“十四五”中均有康复医疗服务的建设指导意见。 “十一五”期间,我国残疾人康复迈出里程碑式一步。规划建设了一批重点康复工程,一千余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治疗。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完善了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制度,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已有雏形。资金方面向贫困残疾人倾斜,用以改善残疾人生活水平,数以百万计的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得到了生活补贴或护理补贴。 “十三五”时期,残疾人健康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1400万重度残疾人得到补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0%,辅助器具适配率达到80%,城乡无障碍环境明显改善。
在市场扩张和政策扶持的利好下,民营康复医院近十年发展火热。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民营医院的占比也从50%以下增至75%以上,已成为康复领域无可争议的顶梁柱。
我们有理由相信该趋势将得到延续,并进一步发挥出市场经济和民营资本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