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应对代谢紊乱 从健康体重管理开始

发布时间:2025-09-17 来源:健康报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代谢紊乱是诸多健康问题的源头,由于其对身体多系统和器官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引发一系列相关疾病,近年来,与代谢紊乱相关的概念及其发生发展机制,在学术界也引起了不少讨论。本期,我们邀请专家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当你喝着今天的第三杯咖啡,当深夜时分手机屏幕照亮浮肿的脸,此时,你的身体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暴动”——代谢紊乱。这不是遥远的健康警报,而是一场正在体内打响的“战争”。


如今,代谢紊乱已经成为现代人非常关心的健康问题之一。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很多人身形日渐圆润,一旦超重/肥胖引发代谢紊乱,肾脏与心血管系统会相继受到“连累”,进而导致一系列全身性疾病,而中青年群体正在成为因此受累的高危人群。


代谢“危险三角”缘何形成


在健康警报拉响前按下终止键,我们需要打破“肥胖—代谢病—器官损伤”的危险三角。


2023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提出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征概念,立即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和关注。


CKM综合征被定义为一种健康紊乱,指由肥胖、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之间病理生理相互作用导致的全身性疾病。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心衰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为非心衰患者的4倍,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糖尿病患病率为31%~40%。


CKM综合征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疾病共同管理。随着对疾病复杂性和整体性认识的深入,临床医生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标从单纯降血糖,逐步扩展到对心肾结局的综合管理。治疗要从病因出发,控一因而利全局,即“糖心肾共管共治”。


“糖心肾”三者之间的互相影响是如何发生的?


首先,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与高血糖状态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异常和引发炎症密切相关。高血糖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并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糖尿病对肾脏的影响源于高血糖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硬化,从而引起高灌注、高内压、高滤过,进而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减退,最后引起肾小球硬化。


其次,心脏和肾脏也会相互影响。当心血管疾病进展为心衰,患者出现循环障碍,会导致肾脏供血不足。同时,心衰带来的炎症反应也会加重肾脏损伤。一旦患者出现肾脏损伤,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被激活,对心肌同样也会产生损害,并对血压产生影响。


最后,心血管和肾脏损伤也会影响糖尿病进展。心功能减退后,心钠肽、脑钠肽水平升高,从而增加水钠潴留,加重胰岛素抵抗;肾脏受损后,肾糖原的合成受阻,加之引发患者食欲下降,机体能量摄取失衡,会造成血糖波动。


总之,心血管、肾脏、代谢性疾病相互交织影响,会进一步加重靶器官损伤,明显增加患者心血管系统和肾脏相关的死亡风险。


分阶段管理CKM综合征


根据是否合并代谢风险因素以及慢性肾脏病和/或心血管疾病,CKM综合征可分为5期。每个阶段医生都应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管理和干预,提倡“早期筛查、早期管理、早期达标”的管理原则。


0期:无CKM危险因素。体质量指数(BMI)和腰围正常,血糖、血压、血脂指标正常,无慢性肾脏病或亚临床/临床心血管疾病证据。


1期:体脂过多和/或体脂分布不健康,如腹部肥胖和/或糖耐量受损或糖尿病前期。


2期:存在代谢危险因素及慢性肾脏病。代谢性疾病包括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


3期:有代谢危险因素或肾脏疾病的无症状早期心血管疾病患者或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4期:体脂过多、有代谢危险因素或肾脏疾病者,患症状性心血管疾病。


多管齐下控制CKM综合征


CKM综合征的临床管理,以预防或延缓心肾疾病发生和发展为主要目标,其核心在于通过早期干预延缓心肾疾病进展,同时强化多维度协同管理。


在健康体重管理层面,生活方式是基础的干预手段,而长期体重管理中的减重药物治疗,大多是使用基于营养刺激激素受体靶点研发的相关药物。这类新型减重药物包括:单靶点激动剂,主要是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单激动剂,目前,在我国获批体重管理适应证的有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双靶点激动剂,例如新型减重药物GLP-1/GIP(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双受体激动剂,在我国获批的有替尔泊肽,减重幅度可突破20%;三靶点激动剂,主要是GLP-1/GIP/GCG(胰高血糖素)三受体激动剂,可能有着更为明显的减重潜能,尚处在3期临床试验中。


在心肾保护层面,SGLT2i(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和GLP-1RA(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带来了显著的心肾获益。这些药物不仅能够降低血糖水平,还能通过多重机制实现心肾双护,减缓或预防长期心血管、肾脏疾病和代谢并发症的发生。


健康体重管理是干预核心


我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它们已经成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启动了“健康体重管理年”行动,旨在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


肥胖是CKM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增多的内脏脂肪通过促炎因子、脂毒性等损害心肾;脂肪组织分泌IL-6(白细胞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等促炎因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肾纤维化进程;脂肪细胞脂解增加导致游离脂肪酸溢出,抑制肌肉/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脂肪组织表达血管紧张素原,促进产生高血压和肾小球高滤过。


通过健康体重管理的“杠杆效应”,可以改善多器官结局。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减重5%~10%后,人体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均会有所改善,还能够使心脏负荷减轻、肾血流动力学状况得到改善,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是慢性病防控体系改革的理想切入点。


不妨把健康体重管理视为重要的健康投资,合理控制体重可能为未来省下一笔不菲的医药开支。让我们主动打破“肥胖—代谢病—器官损伤”的恶性循环,真正实现主动健康。

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代谢内科主任医师 都健 

整理:健康报特约记者 郭睿琦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