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手术机器人加速发展的当下,谁率先完成商业化验证,谁就有机会在行业中占据优先权。
2025年7月,精锋医疗宣布其腔镜手术机器人全球累计订单突破70台,其中中国市场超过40台,覆盖18省、28市,三甲医院占比达85.7%;海外订单超30台,进入近20个国家,完成从试水到规模化出海的跨越。
这不仅是国产手术机器人少有的“双线跑通”案例,更是一场技术、产品、组织和市场协同能力的系统验证。
本文从精锋医疗的商业化路径出发,梳理其如何从“国产突围”迈向“全球落地”,供业内参考。
对医疗机器人企业而言,“订单”只是结果,它背后往往是多年的研发、布局与组织力的沉淀。
自2022年底首台商业订单落地以来,精锋医疗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国内40余台、海外30余台的订单增长,总量突破70台,覆盖中国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与大量核心三甲医院,同时进入欧洲、东南亚、中东、中南美、欧亚等多个区域市场。这是国产手术机器人实现“国内落地 + 海外放量”的双重突破,也是中国智造手术机器人走向全球市场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这一阶段性的“高速增长”业绩,背后是系统能力“跑通之后”的集中释放,包括:
产品与术式平台的高度集成
国内样板医院与下沉市场的组织协同
海外认证、渠道、服务与落地体系的系统部署
在手术机器人这个长期被跨国巨头垄断的高壁垒赛道中,这种速度并不寻常。
在讨论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进展时,人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以为国产替代依赖“价格优势”或政策红利。但对于腔镜手术机器人这类复杂度极高的设备来说,单靠价格,很难真正打动一线医生与国际买家。
精锋医疗的突破恰恰在于,它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一个以“术式能力”为核心、软硬件整合为支撑的完整产品体系。
精锋选择了多孔与单孔双平台并行的产品策略,能覆盖腹腔镜外科常见术式的不同需求。多孔系统更适合大范围操作与协同配合,单孔系统则在微创程度和美容需求上具备明显优势。
截至2025年7月31日,据MedRobot了解,精锋是国内唯一两个平台均已完成产品上市并实现商业化部署的企业,这不仅提高了客户黏性,也使其在招标、谈判和国际合作中拥有更灵活的对接空间。
相比于集成和外协模式,精锋在核心技术上采取了更深度的自研路径。其控制系统、图像处理单元、医生操作台等模块均为自主研发,具备更高的系统协调性和优化自由度。
尤其在海外市场推广中,具备独立可控的软硬件平台,是实现CE认证、适应不同地区标准并快速响应本地需求的关键前提。这种从底层打通的能力,构成了其“全球部署能力”的技术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精锋医疗在短时间落地医疗条件迥异的多个国家地区,说明其产品设计中兼顾不同市场医生的使用习惯,能通过系统稳定性、培训友好度,提升部署效率,缩短了“从安装到使用”的落地周期。
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不仅取决于产品能否“装进去”,更取决于是否真正“用得起来”。
精锋医疗在推进国内外落地过程中,搭建了一套覆盖部署、培训、服务、学术共建与临床协同的系统能力框架,使其在多个市场实现了从设备交付到高频使用的有效转化。
在中国,构建了覆盖临床应用、教学培训、科研创新和医工转化的全方位支持体系,为商业化落地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化赋能。比如,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等合作,搭建远程控制中心与术式培训平台,帮助医院加速术式落地与团队建设等。同时,其在北医三院、浙一、南方医等顶级医院建立样板,在江门、修水、宝鸡等基层医院实现术例快速增长,形成“头部引领 + 基层放量”的市场格局。
在海外,精锋已在五大区域组建本地化团队,并与波兰Meden-Inmed共建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支撑欧洲市场的医生培训与装机启动。在印尼完成东南亚首例远程机器人手术,在格鲁吉亚部署区域首台设备,推动中国手术机器人进入更广泛的新兴医疗市场。
国内样板树立与下沉放量,海外多点复制与能力共建,共同构成了精锋医疗“可部署、可使用、可扩展”的商业化模型。
从2024年成功试水海外市场,到2025年7月累计突破30台订单、进入近20个国家并建设海外培训中心,精锋医疗仅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了中国手术机器人“全球可用性”的验证。
回顾精锋医疗过去三年的市场化进程,如今的成绩不仅是一组订单数据,更是一个典型样本——展示了国产手术机器人从起步试水,到具备全球多点落地能力的可行路径。
首先,产品本身具备高性能指标。精锋已完成多孔与单孔双平台商业化部署,控制系统、图像处理和操作台均为自研,符合国际认证要求,具备跨区域术式通用性与精度保障。这一基础能力是其在顶级医院和新兴市场同步推进的技术底盘。
其次,服务体系具备高速响应能力。无论是国内工程团队的术中支持,还是五大海外区域的本地部署与维护,精锋医疗构建了“持续可用、可训练”的系统运行机制,显著降低了落地阻力。
第三,在培训与合作机制上形成高服务密度。通过合作共建培训平台和术式协同机制等,将“设备销售”升级为“长期临床合作伙伴”,形成了“交付即使用、使用即优化”的闭环体系。
国产手术机器人要走出去,最终拼的是系统化交付与可持续使用的能力。
精锋医疗提供的,不只是一个品牌样本,更是一个“中国方案”的雏形验证过程。
精锋医疗的70台订单,是国产手术机器人可行性的一次阶段性验证,更是一张“可落地、可使用、可复制”的全球商业化路径图。
以精锋医疗为代表的国产手术机器人,让国人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中国智造,远不止于“替代”,更可能是成为新一代标准的输出者。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