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咨询 > 分析

推动康复医疗资源下沉,能否打破社区康复发展困境?

发布时间:2023-03-13 来源:诊锁界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强化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和布局优化,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鼓励拓展康复医疗、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服务功能


基层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的热点关注,本次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向华就建议,进一步推动急救康复医疗资源下沉。他建议,固定基层急诊科和康复科的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推动人才和技术下沉,让有能力的人能安心干事


微信图片_20230313205607.png


针对医疗机构急救康复的上下流转通道不畅问题,向华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提出要从国家层面提供政策性的支持,推动急救和康复医疗转上要通畅,转下要流畅;要通过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百姓信得过的家门口的医院。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院副院长寿锡凌也在本次两会中建议要加强康复人才建设,让康复医疗“沉下去”。他建议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建设在心肺康复中的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方式将机构内康复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居民家里。同时,建议医保着力探索如何向预防康复倾斜,明确医保支付政策,确保患者待遇保障。


那社区康复在我国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服务需求凸显,但是困难重重!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8500万残疾人,4400多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以及近3亿慢性病人。随着老龄化的深入以及疾病谱的改变,康复需求会越来越凸显。一项对28省共11472例老年人的调查显示,11.07%的老年人存在社区康复服务需求,且实际获得率仅0.94%。


而相对于其他医疗机构康复,社区康复有距离近、成本低、覆盖广等优点,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经济成本,特别适合需要长期康复训练的患者。


为此,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鼓励社区康复的发展。


早在2014年,新医改就提出 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改革目标,并且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在之后又推出“双向转诊”、“医联体”等改革措施。


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指出,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开展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


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再次提到:加强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康复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康复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健全衔接协作机制,不断提高康复保障水平


微信图片_20230313205613.png


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社区康复发展至今,仍面临诸多困境:


1、社区康复服务能力相对薄弱


由于现如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基层医疗机构待遇低、编制少、人才缺乏,公共卫生任务繁重、医疗设备不足等都阻碍了社区康复服务能力的提升。甚至在部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社区康复根本无法开展,使有康复需求的患者不得不到更高级别的康复医疗机构就诊。


另一方面,社区康复服务能力不足会大大影响患者对就诊的信任度及满意度,使患者不愿意回到社区做康复,造成了转诊困难。


2、三级康复医疗转诊体系仍未建立,分级诊疗仍需完善


虽然国家在推进分级诊疗方面不断尝试,大力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激励、补偿机制和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影响了医联体整体功能的发挥。


3、医保覆盖范围有限,且没有社区优势


目前仅有2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畴,远低于实际康复医疗范围。并且没有明显倾斜社区的医保支付政策,在起付标准,报销比例方面社区康复并没有明显优势,难以引导患者选择合适的社区医疗机构就诊,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4、社区康复观念淡薄


许多人并不了解社区康复,更不可能接受社区康复服务。


在老龄化不断深入的今天,社区康复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大力发展社区康复大势所趋。但是以上这些问题不解决,社区康复很难有效开展和推进,势必困难重重。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