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数字健康公司 Epicore Biosystems 宣布完成 2600万美元,约1.9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由 Steele Foundation for Hope 领投。这笔资金将助力其生物可穿戴技术的研发和市场拓展,推动汗液监测设备在肾脏健康、女性健康、营养不良和环境毒素暴露等领域的应用。
汗液监测作为非侵入式健康监测的重要方向,正在迅速崛起。Epicore 的融资背后,反映了市场对可穿戴医疗、连续生物数据监测、人工智能健康分析的高度关注。
01、传统健康监测的局限
当前主流的健康监测方式以 血液检测、尿液分析、呼吸检测为主,虽然精准,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例如:
侵入性:血液检测需要采血,用户体验较差,不适合连续监测。
周期长:实验室检测通常需要较长的周期,难以实时反馈健康状况。
便捷性不足:部分检测需特定设备支持,无法做到全天候佩戴监测。
传统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仅能监测 心率、步数,难以提供生物化学信息
汗液监测因其无创、实时、连续的特点,成为新一代健康监测技术的重要突破方向。汗液含有多种可反映人体生理状态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包括:
水分与电解质:钠(Na+)、氯(Cl-)、钾(K+),反映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状况。
代谢物:乳酸(Lactate)、葡萄糖(Glucose),可用于评估肌肉疲劳、运动强度。
压力与健康指标:皮质醇(Cortisol)用于监测压力水平,尿酸(Uric acid)可预测痛风风险。
疾病相关指标:如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患者的汗液中氯化物浓度较高。
结合微流控、传感技术和AI分析,汗液监测能够在运动、医疗、工业健康等多个场景中提供关键健康数据。
02=Epicore 的核心技术解读
微流控汗液传感器
Epicore 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微流控汗液传感器,它通过精细设计的微通道(Microchannel)结构,收集和引导汗液流动,实现精准检测。
核心特性为
无创采集:传感器直接贴合皮肤,利用自然汗液分泌进行连续采集。
定量分析:微通道中包含 体积刻度,可量化汗液分泌率和生物标志物浓度。
材料优化:使用低过敏性生物相容性材料,提高佩戴舒适度。
集成数据传输:部分设备可无线连接至智能手机或云端,提供实时数据分析。
Epicore 通过这一技术,突破了传统汗液分析的局限,使得健康监测更智能化。
颜色变更传感技术
Epicore 采用颜色变更传感方式
通过特殊化学反应,在汗液中的 钠离子、氯离子浓度变化时 产生可见色差。
运动员通过应用程序拍摄贴片,即可获取个性化水合补充建议。
准确率 82%,与实验室检测结果高度相关。
生物化学传感与数据分析
Epicore 结合 生物化学传感器 + AI 大数据分析,实现更精准的健康监测。
多传感器融合:包括电化学传感、光学传感等,捕捉汗液中的多种成分。
机器学习算法:基于真实场景的数据集训练 AI,优化生理参数预测。
云端数据分析:可通过安全的 SOC 2 II 型认证云平台 进行远程健康数据管理。
个性化健康建议:结合用户历史数据,提供定制化的运动、补水、健康管理方案。
这种汗液传感+AI 分析+远程数据整合的模式,使 Epicore 在可穿戴健康监测领域建立起核心竞争力。
Epicore产品与商业模式
据智医了解Epicore 近期推出两款互补的水合监测解决方案:
Connected Hydration 平台
持续监测系统,实时追踪 液体与电解质损失、皮肤温度、运动数据。
当体液流失超过体重 2%(脱水影响认知的阈值)时,系统会发出警报。
Gx Sweat Patch(与百事可乐 & 佳得乐合作)
一次性比色测定贴片,无需专业设备即可测量 运动期间的钠和液体流失。
提供直观的补水建议,方便运动员快速调整水合状态。
商业模式:B2B2C & 医疗市场布局
B2B2C:与 Gatorade、医疗机构 合作。
科研机构 & 医院:Discovery Patch® 用于临床试验。
企业健康管理:Connected Hydration 在高温、体力工作环境中应用。
01、市场机会与未来发展
根据市场研究,2023 年全球可穿戴汗液传感器市场规模达 39 亿美元,预计 2033 年增长至 118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 12%。 主要应用场景包括:
运动与健身(高性能训练、恢复指导)
慢性病管理(糖尿病、肾病、囊性纤维化)
工业安全(建筑、军事、化工厂)
药物代谢研究(制药企业、医疗机构)
Steele Foundation for Hope 的投资,可以看到基金看好数字健康 + AI 监测设备的发展潜力。Epicore 过去一年客户增长 24 倍,预计未来 12 个月将拓展至亚洲市场。
Epicore Biosystems 以汗液监测 + AI + 可穿戴技术,打破传统健康监测壁垒,在 运动、医疗、工业健康 等领域展现巨大潜力。随着融资的推进,该赛道有望成为 下一代数字健康监测的核心赛道,值得 医疗、投资、科技领域的专业人士持续关注。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