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以“开放、合作、共建、共享”为主题的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召开。会上,由中国医院协会牵头完成的国内数字医疗领域研究报告《中国数字医疗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
“蓝皮书”由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毛群安担任总编,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房静远、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魏来以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学部主任赵荣生担任主编,汇聚了来自全国不同医疗机构的54位权威专家的实践智慧,确保了“蓝皮书”在实践和学术领域均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借鉴价值。
“蓝皮书”以其全面、时新而深刻的视角,全面描绘了中国数字医疗生态系统的发展图景与创新链条,并梳理了当前临床重点专科在数字技术应用的创新实践与示范案例,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可资借鉴的"中国范本"。
自"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连续在"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卫生健康领域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并先后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及《"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关键性政策,明确支持远程医疗、智慧医院、电子病历、数字疗法、AI辅助诊断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当前,随着新一代科学技术的加速融合与创新应用,数字医疗的生态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数字化正全面加速推动中国医疗体系的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数字医疗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创新路径,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慢性病负担等重大公共卫生挑战的关键引擎。
在"数字中国"国家战略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的数字医疗体系建设已经获得显著发展,但在政策标准、临床转化、生态协同等核心环节仍面临多重挑战。因此,数字医疗要在中国真正落地,亟需构建一个涵盖标准制定、监管创新、临床验证与生态协同的系统性支撑体系,实现真正以患者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的数字化转型。
基于上述提到的挑战,“蓝皮书”的出现为我国数字医疗体系建设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为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蓝皮书”的内容主要分成三个部分。
首先,“蓝皮书”简析了全球和我国数字医疗的发展历程,以及基于不同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新趋势。通过对全球数字健康政策与实践进行系统性解读,明确将数字医疗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其次,“蓝皮书”分别选择了消化领域、肝病领域、医院药学领域进行深入展开,从临床应用的视角分析各自领域对数字医疗的需求、场景、经典案例以及核心挑战,既总结阶段性成果,亦剖析发展挑战。
此外,“蓝皮书”立足全球视野,系统梳理并总结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模式与标杆案例,深入对比分析了国际数字医疗在政策环境、技术路径及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规律,为我国深化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提供了实践参考。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魏来表示:"得益于数字医疗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医院、远程诊疗和可穿戴设备正不断拓展医疗服务边界,全面提升医疗效率,优化就医体验,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与高效配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患者。蓝皮书的发布不仅填补了我国在数字医疗整体框架与标准指引方面的空白,更以其权威性、前瞻性和实践指导价值,成为推动医疗数字化转型的'工具书'和'路线图'。"
作为“蓝皮书”的支持方,武田中国表示,此次支持蓝皮书发布旨在搭建跨界对话桥梁,汇聚行业创新合力,共促数字医疗生态发展,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数字医疗创新生态圈。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