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发布电子病历管理“最严新规”——《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电子病历信息使用管理的通知》,责任边界愈发清晰,医院数据管理正式进入“强监管时代”。这份通知不仅重塑了电子病历管理体系,更将管理责任精准穿透至每个岗位。
对医疗机构而言,新规既是合规挑战,更是建立数据信任资产的战略机遇。
新规首次系统性构建了医疗机构作为电子病历“第一责任人”的完整框架,模糊责任时代彻底终结。
院长首责制:法定代表人承担首要责任,管理不力将面临领导责任追究
岗位责任清单:信息部门、临床科室、操作人员形成清晰责任链条
制度刚性要求:信息生成、存储、传输、使用等全链条需建立可追溯制度体系
某三甲医院因权限管理混乱导致病历泄露,院长、信息科长、涉事医生被同步追责的案例,为新规执行写下现实注脚。
新规划出医疗机构绝不能逾越的禁区:
红线一:最小够用原则
禁止无关人员“窥探”病历
杜绝无诊疗需求的“习惯性查阅”
每次访问必须有明确诊疗目的
红线二:权限刚性管理
建立申请-审批-记录-审计全流程监控
实现“谁在何时访问了哪些信息”全程留痕
权限分配需动态调整
红线三:患者授权核心化
科研教学等非诊疗使用需具体场景授权
“一揽子授权”正式失效
信息脱敏成为硬性前置条件
新规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医疗机构将置于放大镜下:
1. 重塑组织架构
成立电子病历管理委员会(院长直管)
制定岗位责任清单(纳入绩效考核)
建立跨部门协同流程(每周联席会)
2. 再造权限体系
实施基于角色的精细化权限管理
建立高敏感操作审批闭环
开发电子化患者授权系统
3. 技术防护升级
部署智能行为监控系统(自动预警异常访问)
实施数据全生命周期加密
第三方接口安全审计
4. 构建合规文化
分层培训:院长讲法/中层讲责/员工讲操作
将合规纳入晋升评审“一票否决”项
定期开展患者隐私保护案例讨论
5. 患者透明沟通
开放病历访问通道(移动端实时查询)
公示信息使用政策(门诊大厅电子屏)
建立投诉快速响应机制(24小时受理)
某医院在试点期间,通过部署智能审计系统,成功拦截非必要访问327次;优化患者授权流程后,科研项目入组率反升25%——证明合规与效率可兼得。
电子病历管理已从技术问题升维至医院治理能力核心指标。新规倒逼下的管理体系重构,恰是医疗机构建立数据信任资产的战略契机。当每份病历都经得起最严格检验,医疗质量与品牌公信力自会沉淀为核心竞争力。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