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观点

观点 | WinTrends:2023数字健康领域十大发展趋势展望

发布时间:2023-02-06 来源:卫宁健康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回望2022,疫情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但是,却没有阻碍数字健康领域从业者的脚步,疫情下逆行方舱、互联网医院服务延伸、医院信息化的全面保障等工作始终持续进行着。


2022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落地建设的第二年。在疫情保卫战之上,医疗机构持续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2022年初,《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月份刊发了一篇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徐向东处长等学者的论文,文中首次明确提出数字健康[1]的定义、内涵、框架及推进路径建议,这也代表着当前数字时代下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发展开启了新的征程。


站在新一年的开端,再次翻看去年WinTrends2022十大发展趋势,我们发现以年为单位,大多数的趋势方向并不存在颠覆式创新,但在每个方向的细微处都在精进与演化。当然,我们也发现有一些新的趋势思考,是以往不曾显现出来的。


综上,延续去年,我们基于当下的行业观察与系统思考,期望脚踏实地为根基,仰望星空为指引,与各位同道一起展望2023年数字健康领域的十大发展趋势,共筑数字健康新未来。



趋势一

数字化战略成为医院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



“数字化转型的思路,不可能来自过去的需求分析,而是从全局价值提升出发的‘战略谋划’。”


——王才有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会主任

2022年南湖HIT论坛


数字化与医疗服务的交互,正以一种更为紧密、深度的方式持续发展着,涉及各环节与全过程。医疗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2],成为了未来医疗演进之势,数字化战略定位愈加明显。


当前,医疗机构主要以五年为单位制定其医院发展规划或战略纲要。无论是整体规划中的独立章节或专项信息化战略规划,都仍主要倾向于医院信息部门需开展的工作重点,即从技术视角出发,优化系统架构、提升系统效率、扩增应用功能等。但是,正如王才有主任提到的,未来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从全局角度的战略思考及规划。因此,医院需从战略规划初期,即将数字化纳入其业务发展及医院运营的考量中


结合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来看,医疗机构数字化战略的成功落地,需由三个要素组成:


数字化战略蓝图制定:紧密结合业务战略,明确患者(客户)体验及医护(员工)体验愿景和目标,具体内涵既要规划全院统一的数字化基础及共性能力建设,并覆盖医院临床、科研、运营、服务、决策、协同等全环节。


打造敏捷高效的组织:院长主导,并有坚定信念和全力支持,并联合院领导成立数字化战略推进委员会。同时,以专项业务主题为导向,建立医院跨职能条线的数字化敏捷小组。在上述组织生态下,医院CIO也应持续提升战略规划力,并联合优质的数字化厂商,共同推进战略落地。


推进战略阶段性落地:医院需结合自身发展,明晰数字化与医院战略发展融合的阶段重点。不同类型及处于不同阶段医疗机构的突破点是有差异的,顶级医院应更多考虑依托数字化转型推动业务创新变革,而二级及以下的医院,更多关注依托数字化手段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趋势二

全栈安全可控,数字健康发展的根本




“2022年信创产业规模达9220.2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为35.7%,预计2025年突破2万亿。” 


——海比研究院联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

中国软件网

《2022中国信创生态市场研究及选型评估报告》


2013年,国家提出信创产业“2+8+N”体系,医疗为8大关键行业之一。2022年9月底,国资委79号文重磅发布,明确全面数字化及国产化的推进时间节点,要求党政与八大重点行业 2027 年实现100%国产替代。


近年来,国家各委办及各地卫健委积极响应号召,推动信创在医疗行业的发展。医疗装备层面,《“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推动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链安全可控。软件方面,《“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中提到基础设施安全可控、标准体系自主可控以及构建卫生健康行业网络可信体系等内容。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相关省市已开始积极推进信创工作落实部署。


无论是市场导向,还是从政策层面,都可见医疗信创产业的庞大活力。但考虑实际信创升级需求时,也有其挑战和难点需攻关与突破:


首先是国产操作系统与影像应用的适配,信创改造后需要适配DICOM通讯服务,确保信创环境下医学影像的正常接收、存储。影像阅片方面,影像客户端需要完成图像下载、解析、显示、渲染、测量、切割、三维重建等多种复杂操作。我们建议需改造影像相关服务,从而支持国产数据库和国产浏览器;其次是国产化浏览器终端设备访问,本地设备与国产化浏览器如何通信,以及设备生态与国产操作系统兼容度不够的问题,需要依托跨平台开发技术,研发设备适配引擎,实现快速部署、自动分发和自动更新。


同时,密码技术作为网络安全核心技术和基础支撑,密码应用与安全性评估工作也在同步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和密码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非涉密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第三级以上网络、国家政务信息系统等网络与信息系统开展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工作,目前各地均在有序推进中。

趋势三

医疗上云,从概念走向扎实落地



“鼓励医院信息系统云上部署,推进医学影像数据存储、互联网服务和应用信息系统分步上云。”


——2022.11《“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


国家“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中,已明确提出鼓励医院信息系统的云上部署。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得到政策支持,这代表着医疗上云,已逐渐从概念走向扎实落地,且上云方向和路径逐渐清晰明朗。


2022年3月,CHIMA《医院云服务应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调查医院样本量为738家), 智慧医院评级等级高的医院,云服务使用率越高。互联网业务是医院采用云服务的主要驱动力。在调查样本医院中,60%以上的医院认为核心业务系统可能会或一定会采用云服务。


从技术成熟度层面考虑,我们也观察到,CNCF作为云原生技术的国际社区组织,其848位成员中,也包括了国内60多个主流基础设施软硬件厂商。这代表着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演进,且在各行业领域中发挥出重要作用。目前,已有民营医疗集团应用云原生技术落地核心业务系统上云的成功案例。


为确保上云的扎实落地,应先构建医疗机构上云的统一标准体系,并且制定上云的策略和实施路径。从区域信息化统筹规划角度,可优先考虑二级医院、基层、医共体上云,再推广至所有医疗机构;从单家医疗机构角度,上云是大势,但仍应充分结合自身医院战略发展要求,明确上云为医院所带来的真正价值,联动大数据及AI技术,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带来更多的价值增量,才能将上云真正落到实处。


趋势四

整合型医疗服务持续生长


整合型医疗服务,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均衡发展及创新布局为导向,形成国家医学中心“筑高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广辐射”-县域医共体“垒网底”的新型体系。


截至目前的公开数据显示,全国已推进建设12个国家医学中心(依托24家医院),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4028个县域医共体且国家“千县工程”覆盖1233家医院。基于价值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不再仅停留在战略或理论层面研究,而是开始持续生长,成为“十四五”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组成


医疗服务供给侧趋向于整合型、集团化的管理与发展。集团化意味着医疗服务资源及技术的统一调配、全面共享与协同,患者可获得同质化的品质医疗服务。同时,也需在学科建设、科研教学、运营管理、品牌发展等方面实现高度统筹规划与差异化布局,在打破物理院区限制情况下,提供更为紧密融合的医疗服务。


我们理解整合型服务将带来医医关系、医患关系的深刻变革。医医关系:医疗供给侧的服务者,通过数字平台形成跨科室、跨机构的全程医疗服务团队。基层或低年资的医生,可以依托远程技术,联动知名的医疗专家,来共同服务患者。医患关系:医患联接的精准度将持续提升,依托数字化算法,可让患者在互联网上找到最适合的专家,获得最恰当的服务;同时,医疗服务从原先的点状服务,转变为针对某个疾病全病程的闭环服务,在医院治疗基础上,联动延伸院外的疾病筛查、后续的随访、健康管理等。综上,让服务更体现价值,落地面向专科专病的精细化及个性化诊疗。


微信图片_20230206172809.png





趋势五

疫情催化下互联网医院发展加速度

疫情催化之下,居民在线诊疗需求激增,当下互联网医疗机构已在新冠防治的“主战场”发挥了很大作用。当前,全国在线医疗用户数量已突破3亿,互联网医院数量超过1700家,互联网诊疗服务量也持续增长。国家层面也在进一步鼓励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国家重磅文件明确,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互联网医院首诊破冰,多地官宣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的患者可以开展线上问诊并接受首诊。同时加强监管,颁布监管细则,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诊疗活动。


展望未来,互联网医院发展的原则始终是要以惠民服务为先,我们概括了以下几个趋势:


1)一体化全程闭环:互联网医院作为智慧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简单的线下业务互联网化,而是实现在线化的管理与服务,建立全新业务模式与医疗生态,为居民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一体化,融合院外及院内的场景服务。


2)深耕专科化服务:部分专科有较为强烈的在线咨询及连续服务需求,因此,面向专科专病的互联网服务体系建设正在加速发展。互联网服务可充分结合专科特点,面向不同类型专科或专病,为患者提供专科咨询、线上诊疗、健康管理等多样化的服务包,并可探索联动相关保险计划产品,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专病个性化需求。


3)智能软硬件联动:互联网服务可充分考虑实现软硬件一体化联动。已有部分企业开始探索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与医院合作发展数字疗法,即利用特定的应用程序、数字传感器、VR和人工智能(AI)设备等,通过改变患者行为和远程监控来帮助实现医疗专业人员对患者的个性化医疗干预和护理。科技本身成为一种治疗手段,研发出基于循证医学的数字“药物”,实现高效精准治疗及广泛普惠


“目前传统学科已经发展均衡,突破的关键则在于创新领域、创新技术和创新方法”


——罗力(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趋势六

数字化专科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临床专科建设作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的重要内容,国家强调要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2022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的通知》,将“专科能力指数”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医院强化专科建设。与此同时,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研究型医院等专项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切入点如下:


1)深化临床科研一体化:当前大量有价值信息隐藏在病历文本中,需通过专项的科研项目开展数据挖掘探索。我们建议可将科研过程前置,与临床充分结合,即临床医生可对于关键的治疗状态中的关键字进行标记,并标注患者标签,从而方便医生后期开展病例检索和持续性队列构建。


2)患者全病程管理落地:针对区域内的重点专科专病,整合筛查信息、就诊记录、居民自我监测等信息,形成专病健康档案,实现专病数据的闭环,从而为重点人群提供覆盖健康筛查、健康指导、健康方案制定等一系列的全程化、延伸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面向患者的全病程管理模式探索,将在部分专科领域有进一步落地应用。


3)专科能力评价和促进:以“专科能力指数”为抓手,重点提升重点专科的病种例数、四级手术占比、微创手术占比、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等相关指标,推动专科技术水平、病种质控水平持续提升,强化重点专科,补齐薄弱专科,促进医院学科的全面、均衡发展。


趋势七

医院数字精益管理成为刚需


随着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品耗材零加成持续推进,以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任务,以上均要求公立医院需在持续专科发展基础上,开展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运营管理,实现降本增效。医院管理层可从以下三方面寻找突破点。


业财融合对于医院全面实现精细化运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财务人员需要沉淀到各部门、各科室,掌握业务相关流程,理解业务需求,参与业务指导以及医院战略层面的工作。同时,业务人员需要加强对财务知识的理解,对财务数据有一定的敏感度,并积极配合财务人员。我们也观察到,有些医院通过设立临床专科运营助理的方式实现运营效率的提升。


公立医院需要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约束作用,不单是财务预算,还要把业务预算细化到各科室,与目标管理紧密结合,结合绩效考核实现效用最大化。内部控制主要是对制度和流程的不断优化,并通过构建数字化内控管理体系实现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的提升。成本管控则要求医院对各部门、各科室的成本进行全过程的监督与核算。以上均需有数字化工具予以有效支撑。


同时,面向运营管理的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确保数据的规范性、有效性,以此来支撑运营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价、监控,为运营数据分析展示和管理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趋势八

激活数据价值,以全面评价驱动促进


Gartner:2022年十二大数据和分析趋势中提到,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能力已成为韧性组织最核心的能力。其中提及的三个关键词,可能是值得数字健康领域思考与借鉴的:


标准”,即基于“元数据”驱动的数据编织,通过构建统一的底层元数据标准,构建跨不同类型内外部数据来源的统一数据共享架构;“组件”,即业务模块组装式数据分析,依托低代码或无代码分析工具,以快速、灵活支撑业务人员开展的多元、复杂分析;“分享”,即在有序可控条件下,构建数据目录/地图/索引,探索医疗数据开放的更多可能性。


当然,我们也意识到,主数据、术语等标准规范建设仍是核心重点。数据需持续治理,不仅涉及数据仓库构建及数据分析利用环节,更应将固化和沉淀的主数据、术语等标准反馈至业务系统,从源头上促进数据的标准化,提升数据质量。


医疗机构数据的应用场景如下:


1)以考核驱动医院发展:当前,医疗机构需完成等级医院评审、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高质量发展评价等各类国家综合考核要求,同时也需推进国家智慧医院评级建设。各项考核有其不同维度、层次要求,均需监测医院数据并分析指标。为帮助医院以评促建,医院应有数字化支撑工具,快速响应各类考核数据要求,并确保数据准确、客观。


2)专科专病评价与促进:围绕专科专病建立的评价与促进体系,是全面立体且更精细的,不仅涉及学科发展,更需体现患者满意、数字化能力等指标的构建。数字化指标体系,将成为院领导在管理上的重要决策助手,实际上也更是医院管理知识的沉淀与输出。


3)医疗数据的有序开放:2022年度,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浙江省高质量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等政策中均明确鼓励开放非公共数据,促进数据融合创新。数据开放被再次强调,数据只有分享并予以利用,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微信图片_20230206172948.png



趋势九

医疗人工智能的场景演进与突破


2022年3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注册审查指导原则》,明确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注册审查要求。8月,科技部发布《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进一步明确智慧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范围,涉及医疗领域数据库知识库规模化构建、大规模医疗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等智能医疗基础设施,运用人工智能可循证诊疗决策医疗关键技术等。各项政策的发布,均有序推进医疗人工智能场景的落地与发展。


在一系列政策以及技术发展、需求提升的推动下,医疗人工智能的价值也从降本增效逐渐延展至全方位革新医疗流程或模式。据动脉网统计,2022年,国内医疗AI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百亿,预计在3-5年内维持40%的高增长率。


现阶段,国内AI医疗应用已迈入持续发展期。技术方面,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明确或拓展其落地场景应用。当前的应用场景,AI影像仍是主流,并逐渐向多疾病横向拓展、纵向深挖,影像诊断向冠脉、乳腺、肝脏等其他疾病市场进一步发展,影像治疗类AI产品有望研发。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软硬一体化AI解决方案,如骨龄检测、药物研发等。


趋势十

生态共进,产学研医共筑数字健康新发展


技术与产业发展大多是靠跨界融合来带动,数字健康领域也不例外。医疗信息化发展30余年至今,已具备一定的条件与基础。当下数字时代的行业新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无法依托单个企业来完成医疗数字化转型。真正的变革创新之路,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医疗机构、IT企业、金融机构等部门共同协作,才能驶向更长远的未来。


罗兰贝格报告曾指出,医疗数字化平台将扮演未来医疗市场的护城河和驱动力,成为未来医疗产业常态发展的重要组成。各参与方均需以平台化视角思考数字健康未来,这一方面意味着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全新突破,同时也代表着,各参与方将更为紧密地开展生态协同合作。


各参与方的自身优势主要体现在:科研机构,从理论研究及技术突破层面,实现领先人工智能算法的输出;IT企业,加快产业链间的数据要素融合,充分利用工程经验,快速实现人工智能场景落地验证;医疗机构,结合战略发展,积极探索或引进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其诊疗、科研及管理等。另外,政府部门作为创新改革支持方,应做好各方统筹,如支持数据开放、支持搭建人工智能算法训练池等。


当然,数字健康领域的新发展,是各个生态方合力铸就的,融合发展,不能仅停留在战略层面的合作,而是应积极探索双方或多方合作的创新模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场景突破和工程落地。

结语


疫情发展新形势下,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或已成为2022年底的一句流行语。作为深耕医疗健康领域的数字化企业,我们也深知需要通过数字技术帮助医疗机构应对高质量发展、运营降本增效、疫情快速应对等外部及内生发展要求。在关注到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工作体验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每一位患者快速联接到所需的医疗专家,在最合适的时间获得最优质的诊疗服务。


当前的数字时代浪潮下,数据愈发成为医疗机构的关键价值要素。我们成为数字健康的践行者和思考者,扎实向前,在一种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寻找确定的内核,顺大势而为。


参考资料

1.徐向东,周光华,吴士勇.数字健康的概念内涵、框架及推进路径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22,19(01):41-46+84.


2.Roland Berger:Future of health 3 | Innovation boosted


3.麦肯锡中国证券行业系列报告《知易行难:探索券商数字化转型成功之路》


4.CHIMA:医院云服务应用状况调查报告(2022年3月)


5.《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从知到行》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