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国内保险业的发展史,太保寿险多次先于市场启动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变革须坚守,更须深化。面对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推动自身业务革新,为业绩持续增长找到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太保寿险又于2021年初正式启动“长航行动”。
客户的需求端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随着客户年龄结构不断优化,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保险消费习惯逐渐成熟,单一保险产品、单一渠道、单一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疫情加速了这一转变进程,客户对于产品、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需求越发强烈。
太保寿险改革路径的核心,正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据蔡强介绍,为客户提供“保险+健康+养老”解决方案,是太保此轮转型发力的关键。即以保险产品为载体,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保险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为客户提供覆盖个性化的、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协同保险主业,探索新增长点。
其实,随着老客户二次开发重要性的提升,以及新客户对服务敏感性的逐步增强,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和意义持续提升,在此过程中,伴随的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非规模的紧迫性提升。
对此,蔡强深有感触:“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客户更加希望获得涵盖养老、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的‘保险+养老+健康’一体化解决方案。尤其在疫情影响下,大家对于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保险向医疗、健康、养老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发展,是保险经营规律的内在必然要求。而且在保险领域,风险管理是高度依赖于服务供给的,只有协同上下游服务,保险才能形成完整有效的经营管理闭环和服务闭环。
下好太保家园“先手棋”
根据联合国人口数据库,2020年中国65岁组人群的平均余寿为16.2岁,到2035年和2050年将分别提高到17.8岁和19.5岁。长寿时代悄然到来。而与长寿时代相伴生的空巢、失能、失智等问题,使社会化养老成为必然趋势。
而在太保整个康养“棋局”中,太保家园承载着提供全龄化、一站式享老解决方案的重任。如何下好这个“先手棋”,考验着太保管理层的智慧。
“如果要给太保家园这4年来的成绩打个分,我肯定是满意的。”蔡强说,围绕老年人最为关心的健康养老问题,太保家园主要以“医养、康养相结合”为核心,打造医、护、康、健深度融合的养老社区。
随着大康养时代的来临,正处在深度变革期的大型保险公司凭借资金实力和客户资源夺得先发优势。但在市场扩容竞争加剧下,新风口伴随的专业化、智慧化等门槛也给参与主体带来了新挑战。
在蔡强看来,他看到的更多是新机遇——科技创新和智能化,让养老服务更有“温度”。“6月底,我们成都社区就有两项创新应用:一个是无感健康管理,通过部署无感监测设备,采集健康数据,未来实现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趋势预测,及时干预来提升长者的生活质量;另一个是智慧餐厅,未来可实现定制营养方案,提升客户餐饮体验。”
“不过,养老行业有其特殊性,人对人的服务不能完全被科技取代。”蔡强认为,要倡导适度科技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核心是以人为本,腾出人力更好关怀长者,用新技术让长者获得更好的、更有尊严的,以及更有价值的晚年生活,这也是太保一直所倡导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把握趋势沉下心
不断出台的利好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保险机构布局康养行业的进程。
近年来,银保监会通过《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等文件,明确保险资金可以采取债权、股权或者物权形式投资养老不动产,引导保险资金支持康养产业,持续提升民生福祉。同时,监管部门积极引导保险机构大力发展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商业护理保险等康养保险产品。
在政策推动及需求增加等诸多利好支持下,庞大的康养市场呼之欲出。蔡强深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康养是一个需要秉持长期主义的产业,需要沉下心来建立核心能力。”在蔡强眼中,太保布局康养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长期稳健的投资管理能力、持续专业化的高质量服务,以及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结合的智慧康养等,实现多方共赢。
据了解,下阶段,太保将按照“区位更近、规模更优、客户更老”的原则,尽快完成太保家园在长三角、大湾区、环渤海、成渝及中部地区累计13个至15个项目的全国性布局。另一方面,为了覆盖更多客户,太保还将通过发挥与法国欧葆庭集团合资成立的太保欧葆庭公司专业优势,探索普惠养老市场,以技术咨询、受托管理等形式承接社会上的机构养老项目,并探索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业务,面向更多老人提供身边服务、终身服务、精致服务。
重资产业务耗资本、周期长,轻资产业务靠能力、见效快。据蔡强透露,太保家园在建立起专业化、连锁化的运营管理能力后,要以较快速度扩大轻资产业务占比。另外,太保家园、太医管家将深入协同,把客户的保单给付与养老服务、健康服务购买衔接起来。
“未来,康养业务不再只是协同作用,而是要成为新盈利点。”蔡强透露,太保在构建这个生态圈时,对康养业务的定位就是要成为未来的盈利中心,这将是太保下一个30年的新利润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