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场聚智聚力的 AI 赛事落地
昨日(2025年9月17日),我院圆满举办第一届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案例大赛决赛。此次赛事共有32 个小组参赛,覆盖教学、科普、行政办公、临床业务、医院管理、科研六大赛道,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从参赛者中选拔 12 人组建 “数据先锋讲师团”。赛事能顺利推进,核心得益于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从筹备阶段就明确 “以赛促用、解决真问题” 的导向,还主动联动市科技局、市政数局、市科技协会及高校专业力量担任评委,让评审既懂政策又通技术,更贴合医疗实际。而医院信息科作为技术协助,全程扛起技术责任:前期结合医疗行业痛点细分赛道,确保覆盖医疗关键场景;中期及时响应小组的技术需求,帮临床、行政人员突破数据接口、算法优化等壁垒;决赛现场反复调试设备与流程,保障赛事顺畅。上午是AI大赛,下午是专家授课,收获满满!
二、AI 该成医疗痛点的 “破题钥匙”,而非 “摆设”当下不少医院对 AI 又盼又怕:盼它能解决基层医生影像诊断难、行政报表繁琐、科研数据挖掘慢等问题,但又困于 “想用不会用”—— 设备与临床需求脱节,买了高端系统却用不上;“想用不敢用”—— 数据孤岛打通难,安全没保障;“没人能用”—— 懂医疗又懂技术的人才少,最终让 AI 成了 “展厅里的摆设”。而我院这场大赛,正是想打破这种困境:AI 创新不该只追求技术炫酷,更要扎根医疗一线需求;医院推进 AI 也不该 “单打独斗”,要联合政府、高校、科室力量,让技术、政策、人才形成合力,真正让 AI 服务于诊疗质量提升、医护负担减轻。三、六个赛道的 “落地创新”,看见 AI 的真实价值这次 32 个参赛案例里,多个作品精准戳中医疗痛点,让 AI 的作用看得见、摸得着:临床业务赛道:有团队研发的 “AI 辅助肺部 CT 初筛系统”,把原本需要医生半小时分析的影像,压缩到 30 秒内完成初筛,还能标注可疑病灶位置。对基层医生来说,这不仅提升了早癌诊断效率,还降低了漏诊、误诊风险,相当于多了个 “专业帮手”。科普赛道:发热门诊护士小姐姐的分享,让不少人红了眼眶。《AI护脑童健康:力量小超人VS发热怪兽科普动画》:以生动的动画形式向儿童及家属科普发热相关知识,能提升儿童及家属对发热的认知,减少因认知不足导致的就医延误或过度紧张,同时也减轻医护人员在发热科普方面的沟通工作量。这些案例没有走 “技术炫技” 的路子,而是从日常工作的难点出发,立足本职岗位,将AI技术与实际工作深度结合,不仅呈现了扎实的技术应用能力,更展现出主动探索“AI+医疗” 新路径的积极性。这正是大赛最想传递的 “AI 价值”—— 能落地、能解决问题,才是好的医疗 AI 创新。四、从一场大赛到行业 “互助生态”,让 AI 惠及更多医院组建的 “数据先锋讲师团”,成员既有临床医生、护士,也有信息科技术人员,接下来会走进医院各部门开展实操培训:教大家怎么打通不同科室的数据孤岛,怎么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配的 AI 工具,怎么培养科室里的 “AI 小能手”,帮更多员工跨过 “不会用、不敢用” 的门槛。未来,在医院领导带领下,信息科还会继续做 “桥梁”:联合市科技局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对接高校培养医疗 AI 实用人才,收集临床科室的新需求并转化为创新方向。我们希望这场大赛能形成 “涟漪效应”—— 不仅我院能用好 AI,还能带动更多医院一起,让 AI 真正成为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 “助推器”,让患者享受到更高效的诊疗,让医护感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