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咨询 > 分析

一院多区热潮下,三甲医院赛道机会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21 来源:医学界智库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对于三甲医院来说,当前的多院区建设不难,难在能够准确反映出医疗服务能力创新进步真实水平的出现。


撰文丨郭俊 原陕西省康复中心西安医院(三级医院)副院长,曾任多家医疗集团旗下医院院长、执行院长、总经理。


面对着三甲医院多院区建设的发展,业界到底该怎么看?


近期,笔者的不少同行都参与到三甲医院多院区建设讨论中,而且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参考指导颇具“含金量”。比如,北京一家知名三甲医院W院长表述道,三甲医院可以利用规模体量之优势,资源均衡布局多院区建设,但该路径过于沉重且不可复制,只能作用于短期。于长期视角看,三甲医院唯有构建起优质医疗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脱离盈亏桎梏。


长沙一家三甲医院L副院长则是从运营管理角度来剖析,多院区建设的规模体量,大未必强可能也是常态。关键在于多院区建设到底对医疗资源扩容、均质化起到多少作用?实际上,一些多院区建设展现出对总院的资源稀释,同样会影响对医院独特生态与高质量发展潜力。而从以往各自为战到一起朝着高质量的大方向持续深入探索,是完善多院区建设规模体量版图的重要一步。


吉林省一家三甲医院M院长表述比较风趣,好饭不怕晚,风物长宜放眼量。三甲医院的价值不应再局限于“排行榜”与“绩效国考”的追随,而是遵循每家三甲医院理应有的内生发展逻辑,打造独特性医疗服务能力优势的发展焦点,才能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展现出与医院价值影响力有关联的起色。


微信图片_20230321085551.jpg

多院区建设“两条腿”走路 何时迎来新拐点?


首先,从2019年开始迄今为止的六年时间里,三甲医院多院区建设如火如荼,大体方向一致,整体表现还是不错的。实际上,细微观察下来,区别仍在。一般综合能力指标只能在总院内部进行比较,不同分院区不再具备横向对比的维度。即便初期呈现出成效,并不意味着有更大的“运作空间”。而从目前三甲医院多院区建设趋势来看,更像是一种面对现实“两条腿”走路的折中方案:既不放弃星辰大海,也算给需求匹配资源一个交代。


一条腿是,从只做重点学科业务拓展到也做大专科小综合,同时承担均质化医院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业绩运营等一整套流程。其实真正的看点,应该是多院区建设除了多维度的医疗服务活动和行为之外,还有学科建设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这样彰显出的分院区建设,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总院和分院区的双重意志。


另一条腿则是,通过总院医疗服务广度+深度最大的优势,进而反哺提升多院区规模化、精细化的运营能力。但值得讨论的实战问题是,从潜移默化的存量业务优势展开高举高打,到如今的借助增量格局,尤其是经历了新冠疫情3年之后,各三甲医院的行业位置也有了变化,谁将成为最终标杆医院的最有力竞争者,还是有着很多的悬念,想必接下来面对一个巨型且充满不确定的医疗市场,如何推动医疗服务创新发展与变革?如何集成现有的技术和设备?这些问题涉及到多院区建设后续发展的走势,无不指向医疗服务业绩量表现的方方面面。


其次,按照目前三甲医院布局多院区建设情况来看,比如,跨省区域的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海南院区,最终的业务市场份额和业务价值经济收益到底该要哪一个呢?尤其对于多院区建设触及“见所未见”这个非常重要的创新过程,除了显著提升获取需求用户忠诚度的能力,突破传统医疗服务“不可能三角”极限,还要突破带来很多更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医疗服务应用,促进优势学科深耕发展,以及进一步突破传统医疗服务体系的局限和资产负债率的“魔咒”。


属于三甲医院过往的黄金时代正在渐远去,多院区建设能否穿越过试运营、医疗服务场景落地的周期?如何在既有医疗资源均衡优化配置境况中满足就医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答案显而易见:不一定。笔者倒觉得,现在的多院区建设,要么是要有成本规模优势,要么是要有技术优势壁垒,一条不占的话,未来就风险非常大。

多院区建设与发展质量成色几何?


首先,尽管三甲医院以多院区建设为导向的资源扩容项目非常重要与专业,但相关资源禀赋运营处于发展早期,仍需克服诸多挑战。相当一部分三甲医院实现成本优化,目前还是喊口号阶段。从多院区业绩运营情形来看,都在用自身案例给行业抛出一个问题——患者去医院仍然需要排队两个小时,看一个医生也只有5分钟时间,医疗服务普惠可及性并没有改善,业绩量表现都难有保障。这些无疑是多院区建设提前透支了资源禀赋,导致开局不佳的重要原因。


从成本和需求两重因素考量业务基本盘是否符合三甲医院多院区建设预期,尤其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境况下,多院区建设目标能在几年内实现整体的业绩量表现?在接下来每年实属不易的业务营收预期究竟又是多少?能拿得出手的、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有望在未来带来新的突破,都是怎么精细化运营管理的?


综合考量之下,多院区建设绝不仅仅是资源技术一项,要想解决漫长发展周期中资源禀赋问题都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在多院区建设不同的发展阶段,医院自身综合能力也不应该是一个静态的绝对值,而是随着高质量发展的进步不断动态优化与完善,更核心的能力,永远是在运营管理多维度方面,结合信息智能数字化处理知识,深度挖掘医疗服务场景信息,去提升医疗质量安全同质化的能力,满足各种差异化需求。


其次,近几年,全国范围内有近20个地区,102家三甲公立医院开启了分院建设潮,新增床位数12.8万,投资金额高达1800亿。不管是省级三甲医院,还是地级市三甲医院,都是把多院区看作是规模体量发展的引擎,同时被视为规模扩张之后的又一个竞争高地。如果从资源均衡配置与利用的角度来看,关键在于多院区建设的组成架构与总的发展趋势,更需要看更稳定更低成本的运营管理能力。也就是说,亟需将多院区建设间的协调问题,转变成为内部管理问题。本质是实现多院区建设整体品质高数量级的提升,同样意味着多院区建设整体管理能力强。


如果三甲医院各多区分院赛道未能展开持续迭代进化,自身服务能力跟不上,那也很难对需求用户有吸引力。多院区建设与发展质量成色几何或将成为三甲医院一条默认的基准线,既可以用来衡量投入产出比的高低,也可以用来评判多区分院业绩表现的好坏。相较于用放大镜看当下多院区建设一体化整合、技术突破是通过怎样的策略去发展高质量?


从成本考量,当下行业内已基本形成共识,资源是多院区建设的根本要素。不仅对多院区建设资源产能提出了高要求,在完善策略的过程中,也需要更高标准的诊疗服务能力来完成一系列后续工作。如果现在不以这样的方式提前储备资源,那么,今后5年内,医院运维成本会从千万级,增加到数亿级。但从实际落地结果看,问题也随之出现。不管是业绩量市场份额市占率还是品牌影响力,都难以打开局面。


从需求角度来看,多院区建设并非一无是处。在实现省域内一般地市的重点疾病诊疗水平与省会城市差距明显缩小可及性方面,会有一定的优势。但比起“可及性”的优势,最终多院区建设目标还是要落到疗效和与医疗质量安全性上。疗效和质量安全性越好,至少在高质量方面拥有更大优势。在此背景下,不少三甲医院把多院区建设当成下一阶段竞争重点的打造。一方面,与近年来的政策推动有关。另一方面,医疗健康产业趋势也是多院区建设得以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事实上,以客观理性的角度看待现在一线城市不少院龄长、基数大的三甲医院都是一城两院、一城三院,甚至是多分院的问题。医生资源都是从总院补给机制实现业务岗位匹配,专家今天去东院区、明天来南院区,既增加了需求用户等待时间,也未能让临床专业人员将更多精力花费在患者诊疗服务上。在这种情况下,多院区建设的资源消耗效率远高于院本部,未来将逐步蚕食、挤压院本部的资源空间。这是一个需要提前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值得提前思考,是源于三甲医院都一致的在默认走规模体量路线,都不再强调多院区建设的运营现状。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西安某三甲在总结新院区全面融通一周年时,乐观的梳理了该院区在学科建设布局、业务流程可操控、可行性、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有成熟优势,却没有明确说明,该院区预算已经达数亿元,投入过高。后期的运维费用将超过业务场景带来的收益,都会成为医院营收上不去的关键问题。那么,在后续发展之中,医院到底该怎么样进行资源均衡配置,在不影响业务模式,具备较好的业绩增长的情况下,降低或优化规模体量的运维成本呢?从现实角度看,建设的资金问题和项目周期,始终贯穿最终落地的过程,这些都会成为影响管理者决策的重要因素。


随着多院区进入稳定发展期,市场空间进一步减小,竞争对手的行业集中度日益攀高,多院区建设行业属性不再具有优势,在多重因素的制约下,实现业务增长的市场空间能否持续释放?会否成为三甲医院的“香饽饽”?又会否成为三甲医院的竞争力价值的入门配置?
过往三甲医院长期在政策和财政补贴的养育下,获得了增长。政策和财政补贴的存在,也让一部分三甲医院没有认清楚,用户购买医疗服务到底是因为政策和财政补贴加持带来了医疗服务优势,还是自己的医院技术产品实力。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