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咨询 > 分析

电子病历最后一次评级藏着什么?2025年开始要拼这“三位一体”

发布时间:2025-07-16 来源:医数信联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7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关于公示2024年度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新增高级别医疗机构结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文末附完整通知及名单)。

《通知》公示了2024年度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通过五级及以上新增医疗机构拟定名单,全国共有94家医疗机构在2024年通过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

其中,新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17家六级医院;新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77家五级医院,新增数量创历史新高。

电子病历系统的发展历程

01

我国电子病历系统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医疗信息化向智慧化转型的完整轨迹,其演变过程与政策推进、技术革新及医疗需求升级紧密相连。

01

2010-2017年政策启动与基础建设阶段

  • 标准化起步:2010年卫生部发布《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首次为电子病历建设提供国家层面的规范指导,标志着我国医疗信息化进入标准化轨道。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解决病历信息的数字化存储问题,实现从纸质病历到电子化记录的转变。

  • 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医院开始大规模部署HIS、LIS和PACS等基础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形成了孤岛式应用,主要服务于收费管理和基础医嘱处理,跨部门数据共享能力较弱。电子病历功能多限于基础文书录入信息查询,尚未形成全院级整合应用。

  • 评级探索: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区域性评价标准,但全国统一评价体系尚未建立。2011年发布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试行)》初步构建了0-7级的评级框架,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02

2018-2023年系统推进与全院整合阶段

  • 评价体系完善:2018年,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确立了0-8级评价体系,包含779项具体指标,覆盖功能、数据质量和应用范围等多维度要求。这一标准成为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指挥棒,直接与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挂钩。

  • 互联互通深化:政策驱动下,医院电子病历建设重点转向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协同。三级医院普遍要求达到4级(全院信息共享),领先医院开始冲刺5级(统一数据管理)和6级(全流程闭环管理)。

  • 安全与质量并重:随着《数据安全法》实施,电子病历系统开始融入国产密码技术电子签名要求,确保医疗行为的可追溯性和数据的不可篡改性

03

2024至今-高质量转型与智慧化跃升阶段

2024年电子病历高级别评审结果展现了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发展趋势

  • 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全国新增94家高级别医院(五级77家、六级17家),数量创历史新高。五级要求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基础决策支持,六级则实现全院信息共享高级决策支持,涵盖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和患者安全管理智能化。

  • 区域发展不均衡凸显:从地域分布看,长三角地区占据绝对优势(江苏23家、浙江9家、上海8家、安徽8家),合计48家,占总数的51%。珠三角地区9家(9.6%),其他区域37家(39.4%)。江苏省以23家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展现了该省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上的持续投入领先优势

  • 机构类型多元化发展:通过评审的机构类型包括综合医院(45家,47.9%)、专科医院(17家,18.1%)、高校附属医院(15家,16.0%)、妇幼保健院(12家,12.8%)、中医医院(9家,9.6%)以及县级医院(11家,11.7%)。这种多元化分布表明电子病历建设已从大型三甲医院向专科医院县级医院扩展。

区域

数量

占比

代表机构

长三角地区

48家

51%

江苏省中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珠三角地区

9家

9.6%

广东省多家综合医院

其他地区

37家

39.4%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从电子病历到智慧医疗的升级

02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5年发布的《智慧医疗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2025版)》是对2018版电子病历评价标准的全面升级与战略转型,不仅改变了评价体系的名称和范围,更在核心理念、框架设计和具体要求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进入智能化新阶段

新标准解读详见👉AI与数据要素驱动变革:《智慧医疗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2025版)》深度剖析

新标准将名称从“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变更为“智慧医疗分级评价”,评价范围从单一电子病历系统扩展到覆盖智慧医疗全场景。这反映了医疗信息化建设重心已从基础功能应用转向整体智能服务能力构建,自此智慧医院“三位一体”建设标准趋全。

新标准对数据治理与安全要求的升级要求,与《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形成呼应,推动实现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有机融合和整体防护。


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蓝图

03

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的“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框架,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描绘了系统性蓝图。这一框架以《智慧医疗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2025版)》为核心,结合《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和《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形成了完整的智慧医院建设路径。

智慧医疗作为三位一体的核心支柱,聚焦临床诊疗的智能化升级,其建设路径围绕数据驱动、流程优化和决策支持展开。

智慧服务以患者为中心,重构医疗服务流程,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院内院外连续化的就医体验。

智慧管理作为医院高效运行的“隐形引擎”,通过人、财、物一体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与决策水平。


发展现状与未来挑战

04

公立医院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已成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的“必考项”,五级以上医院形成示范效应,特别是六级医院实现了全院信息共享和高级决策支持,AI辅助诊断、电子签名、区域协同等新技术在头部医院逐步成熟,为智慧医疗建设提供了标杆。

其中加强以国产密码技术为基础的安全基建在医院高质量发展中深度应用,提升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安全治理成为重点任务之一。特别是在新标准修订中,增设了国产替代要求和电子病历安全考评,强调了要实现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体系有机融合和整体防护

由此可见,智慧医疗的评价标准实质是将医疗数据视为核心资产,通过电子签名保障行为可追溯性,通过密码技术筑牢安全底座,最终实现“安全”与“互联”的平衡。

但许多医院在数据同一性、时效性上暂不达标,跨系统数据不一致问题突出,影响高级决策支持功能实现。而国密算法改造、OFD格式转换等国产化要求对现有系统兼容性构成挑战,特别是老旧系统更新成本高。

从电子病历到智慧医疗的评级体系演变,不仅是名称变更,更反映了医疗信息化从工具支持向智能驱动的根本转型。三位一体框架通过智慧医疗提升诊疗质量、智慧服务优化患者体验、智慧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共同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未来需着力破解区域失衡、数据治理、安全合规等挑战,通过技术融合、标准建设和政策协同,最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附:2024年度参加评价通过五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新增)名单

微信图片_20250716123158.png微信图片_20250716123201.png微信图片_20250716123205.png微信图片_20250716123207.png微信图片_20250716123210.png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