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可穿戴与健康感知

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方向

发布时间:2024-02-17 来源: 韩瑞 宋磊 睿医界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摘要】后勤服务在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原有的后勤运营模式已经难以与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发展相适应。社会化改革又称“外包”,作为更优的资源配置,已在国内外医院获得了成功,但是在与国情、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情况的匹配上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该文总结了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方向和改革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医疗卫生机构  后勤服务  社会化改革



1

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客观需求



后勤服务在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原有的后勤运营模式已经难以与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发展相适应,现代医院要求后勤服务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外包公司承担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


后勤外包服务是指通过制定业务外包合同,把一些保洁、餐饮、设备管理等后勤服务业务委托给外包供应商,从而保障以上工作顺利完成的一种服务形式[1]。


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发展至今,形成了以下几种深具代表性的管理模式,尤以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最为成功:一是自建物业公司模式:医院物业中心以公司性质建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二是组建股份公司模式:医院与地方财团组建医疗产业集团,物业公司作为产业集团的一员,具有自主的经营管理权。三是彻底社会化模式:医院把后勤人员和后勤服务全部移交给社会物业公司,前提是物业公司需接受原有后勤服务岗位的全体员工。四是部分业务招标模式:医院将部分后勤服务进行社会化招标引进。五是医院联办地区性的后勤服务中心模式:多家医院联合组建区域性医疗后勤中心。六是跨系统集团模式:医院、卫校、物业公司跨系统联合组建后勤服务集团,按现代企业模式运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七是欧美模式:医院保留对既有设施的所有权,并对资产及负债负责,将所有权和管理权分开,即两权分离。对是否采取外包需进行综合性考量,而且这种考量以量化形式进行必要性说明及效果分析[2-3]。




2

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当前,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2.1 后勤服务体制还没有完全走出“单位制”的传统体制模式,旧的体制模式还没有完全突破。单位制统筹后勤服务,设计后勤服务模式的各个方面,导致后勤服务无法达到专业化程度,基本能维持单位运作。


2.2后勤服务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竞争运行机制,行政化色彩浓。后勤服务部门与主体机关实行机构分设、内部分立后,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核算制度,仍然停留在政府拨款阶段,没有实行成本核算和有偿服务。


2.3 后勤服务方式封闭、自我服务,后勤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后勤服务部门对主体的依附性、后勤服务对象的局限性、后勤服务观念的习惯性、后勤服务成本的不完全性,使得后勤服务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还不强,有的不敢走出去,也不愿引进来,所以后勤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还不高。


2.4 后勤服务管理缺乏创新意识,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后勤服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粗放型、经验型管理比较普遍,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2.5 后勤服务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经济基础比较脆弱。后勤服务专业化程度低;后勤服务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科技含量低;后勤服务单位规模小,形不成产业。




3

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方向



3.1后勤服务体制转变


后勤服务部门实行与主体机构分设、内部分立。按照“精干主体、分离分立、转机建制”的思路,将后勤服务部门从主体机关行政序列分出,成立服务中心、后勤集团、三产发展中心等后勤经济实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总体思路,走集约化、社会化、企业化发展路子,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对内实行有偿服务,对外开拓市场经营。


3.2后勤服务机制转变


后勤服务机制从行政型、福利型向市场型、商品型转变。在改革后勤服务体制的同时,按照企业化管理、商品化服务、市场化经营的要求,积极转换后勤服务机制,建立经济核算机制、竞争激励机制等规范化服务的后勤服务机制;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形成了服务为先、竞争有序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3.3后勤服务方式转变


按照社会化、市场化要求,面向市场,开放搞活。一是面向社会,走向市场。二是开放内部市场,引进社会服务。


3.4后勤服务管理转变


按照“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在改革后勤服务体制、机制的同时,重视加强后勤服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一是规范后勤服务管理职能,完善后勤服务管理制度;二是努力运用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提升后勤服务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后勤服务管理水平;三是以建设节约型后勤为契机,从资源使用、管理等方面,抓好资源节约工作,提高后勤服务管理水平。


3.5 后勤服务自我发展能力转变


后勤经济实体和后勤服务企业通过走向市场拓展经营,调整服务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改革探索,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提高后勤服务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3.6后勤服务队伍转变


事业单位的后勤经济实体和后勤服务企业适应新形势,求得新发展,必须重视后勤队伍建设。加强后勤队伍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开展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工作,调动后勤人员学文化、学管理、学经营、学技术的积极性;引进高学历、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改善后勤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加强后勤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后勤领导班子经营管理、科学决策水平和廉洁自律、依法办事能力。




4

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建议


4.1 明确改革的基本原则


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建设节约、高效、和谐的医疗卫生机构。为此,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时机、采取不同方式,多种手段并用,据情况而定,不搞“一刀切”,循序渐进推动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4.2 正确把握改革的发展方向


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要把后勤服务推向市场,实现市场化和专业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时常上下而求索,且后勤部门特别是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的特殊情况,在制定规划和规则、引进服务企业、解聘合同用工等关键环节始终把握后勤改革的正确方向。


4.3 建立科学合理的后勤服务结算制度


要理顺主体与后勤经济实体和后勤服务企业的核算关系、服务契约关系和收益分配关系,合理确定后勤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后勤经济实体和后勤服务企业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


4.4加强监管和考核


建立考核制度、绩效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机制,加强对服务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在改革的进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和困难在所难免,但不能因出现阻力而畏首畏尾,使改革停滞不前,应明确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选择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发展模式,建立专业管理和服务团队,完善后勤的内外运作机制,打造核心竞争体系,坚定不移地走深化改革发展之路,使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曹广伟.浅谈医院后勤服务工作外包管理与成本控制[J].《经济师》2019 (3).

[2]曾月.我国医院物业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科技:现代物业下旬刊,2010,10(7):42-43.

[3]姚健根,邵明亮,朱淑平,等.医院后勤管理运行专业化策略与途径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12,10(1):68-70.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