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可穿戴与健康感知

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发展现状及难点

发布时间:2025-07-04 来源:一心一医智能科技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明显,居民支付能力提高,人们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视也越来越高,国内外医疗健康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因此,可穿戴医疗技术应运而生,发展迅速,层出不穷,涵盖了多种领域。

       通常认为可穿戴医疗设备是指能够接触人体、监测和记录相关生理参数,并能够根据这些参数提供诊断、预防、治疗和监测等功能的医疗设备,具有可穿戴、智能化、便携性强、舒适性好、节省空间、自动检测等特点。

       GB9706.1-2020《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中对“可穿戴的”的定义为可转移的设备预期用途包括运行时由患者穿戴或附着在患者衣服上。但《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并未将这些新型的“可穿戴式”医疗设备进行单独分类。


我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发展

一、市场规模与产业增速

  1. 1‌.市场规模扩张:2024年我国医疗装备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同比增长6%),可穿戴医疗设备作为细分领域增速显著。2023年消费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934.7亿元,2025年一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36.2%。

  2. 2.全球地位凸显‌: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投融资占全球市场约40%(2016-2022年累计融资209亿元),2026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727.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7.88%)。

二、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1. ‌1.硬件升级‌:柔性OLED、微型传感器及低功耗芯片推动设备轻量化,AI算法实现无创血糖监测等高精度功能。

  2. 2.医疗级认证加速‌:华为、苹果等头部企业通过医疗级认证构建壁垒;2024年国内多家企业产品获批NMPA认证,覆盖心电贴片、智能血压仪等。

  3. 3‌.跨界融合‌:外骨骼机器人结合仿生学与机电系统,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4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0%);

  4. 设备的主要分类

根据功能差异划分

       一类是监测型可穿戴医疗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监测人体健康状况,其中包括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为医生提供初步的诊断依据。例如,智能睡眠带、智能枕头等,它们通过传感器和芯片,实时监测睡眠质量,包括睡眠时长、深浅度、呼吸状态等,并且提供睡眠建议以及改善方案。

       另一类为治疗型可穿戴医疗设备,能够为身体受损的人们提供一种更便捷的治疗方法。例如可穿戴的心率除颤器和背部治疗设备,不仅可以预防心脏室性心律失常,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如可穿戴式呼吸机,可以有效止鼾、显著改善呼吸暂停的症状。

根据穿着的位置分类

       根据穿着的位置可将其划分为头部穿戴类、手部穿戴类、躯干穿戴类等。

 ‌技术难点

一、技术瓶颈

  1. 1‌.监测精度不足
    • 设备易受运动伪影、肤色差异、佩戴位置等因素干扰,导致数据波动(如光学心率监测受运动影响)。
    • 生物材料相容性要求高,需平衡柔韧性、耐久性与人体适应性。

2.续航与能源限制

  • 小型化设计制约电池容量,频繁充电影响用户体验,且废弃电池处理存在环保隐患。

3.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困难

  • 整合多种生理参数监测(如血糖+血氧+心电)时,数据同步与干扰抑制技术尚未成熟。

 ‌二、数据治理与隐私风险

  1. 1‌.所有权与合规争议
    • 原始数据归属设备商,衍生医疗数据归属医疗机构,患者数据自主权边界模糊。

2.隐私安全威胁

  • 健康数据易受黑客攻击,泄露可能导致人身安全风险(如心脏除颤器被恶意操控)

3.互操作性与质量缺陷

  • 不同设备数据格式不互通,临床整合难度大;海量数据中存在噪声,需算法优化提纯


三、临床落地障碍

1.研发周期长

       医疗设备的监管非常严格,认证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特别是临床试验部分,在目前新法规出台要求严格、临床试验研究中心资源紧缺的大环境下,如何能够顺利地在一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临床评价,并确保合规无风险,对可穿戴医疗产品的上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尽管可穿戴设备公司熟悉如何制作出满足消费者日常何戴需求的设备,但是他们缺乏精确的医疗设备、完善的临床试验、严格的监管以及丰富的经验。相比之下,医疗器械公司拥有更加完善的设备、更加先进的技术,但却缺少能够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的能力。然而,由于这两个市场结构有在巨大差异,因此它们之间的合作充满挑战。

2.相关标准和规范尚不完善

       由于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应用范围较广,因此需要制定一些标准和规范来指导其研发和应用。同时,政府和医疗机构也需要对这些设备进行监管,以确保其安全可靠。目前,针对可穿戴医疗设备,我国尚无单独监管文件可循,亦无国家与行业层面技术标准。

未来发展及建议

       目前,可穿戴医疗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心率监测、血压监测、睡眠监测、运动监测、急诊响应等领域。随着更多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出现,未来,人们可以借助可穿戴设备实现对身体健康的实时监控与有效的护理,不必再花费大量时间来到医院进行检测,在家庭环境中也能应对慢性疾控的控制。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应用与科技发展紧密融合,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正由基础的健康监测向精准、灵活化个性化功能转变,创造出与更多的应用场景的结合,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为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总的来说,未来可穿戴医疗设备将会在多个医疗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健康问题。但同时,可穿戴医疗设备也需要在技术和安全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基于以上情况,认为可穿戴医疗设备未来发展中应注意的有

(1)产品多功能化

       可穿戴医疗设备不再是单一的检测器,未来将会在多个医疗领域中发挥更多的作用。例如在心电图、血糖检测、呼吸机等多个医疗领域中都有应用。

(2)确保数据安全

       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处理和隐私保护机制,使得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提高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同时保护患者的隐私。

(3)提高电极技术

       目前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大多采用传统的电极技术,这会造成一定的不便。未来,表面电极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这将会大大改善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穿戴舒适度。通过设计更加人性化的设备,提高其舒适性和可穿戴性,从而提高其监测和诊断的准确性。

(4)发展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是可穿戴医疗设备发展的重点。未来,可穿戴医疗设备需要进一步改进用户体验,提高人机交互的效率和可靠性。

(5)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

       制定一些标准和规范,指导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同时加强对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监管,确保其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是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和社会问题。只有在不断地技术创新、标准化和监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可穿戴医疗设备提高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效果,从而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未来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可穿戴医疗设备将会更加智能化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医疗服务。同时,随着相关政策和标准的逐步完善,也将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