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山河四塞,巩固不拔”
河南巩义,古称巩县,以“山河四塞,巩固不拔”而得名。嘉靖《巩县志》记载:“四面有山河之固,故名巩。”
巩义地处郑州、洛阳之间,扼守洛阳东大门,又有“东都锁钥”之称。巩义北部为自洛阳延绵而来的天然屏障邙山,山阴为天堑黄河,黄河与洛河在这里交汇,融为一体,河洛文化于此发祥。
诗圣杜甫笔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深情所系,即为巩义。巩义拥有北宋皇陵、北魏石窟、杜甫故里、康百万庄园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4处。
巩义,现有人口数量85万,是郑州市代管的河南省辖县级市。
近六年来,卓越的医共体建设让巩义市医疗卫生格局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巩义也因此被誉为“县域医改明星”。巩义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争妍在与《健康县域传播平台》近日对话的过程中,一口气讲了5个“真”,道出了其中奥秘。
李争妍说,首先是市委真重视。巩义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办、政府办以及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推进机制。市委书记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协调解决问题。同时,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市里将医改的重点任务纳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绩效目标考核和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这个工作机制为医改工作提供了坚强后盾。
第二就是政府真投入。市政府在卫生健康事业上投资是非常大的,投资14.7亿元建设了巩义市人民医院,统一规划建设了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财政的全保障。同时,又投入6000多万元,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新建项目和人员经费财政都给予保障,这为做好医改工作提供了硬件基础。
第三就是相关部门真放权。卫健委、编办、医保局、人社局等部门真正把权力下放。在人事管理、资金管理和薪酬制度改革方面,给予了总医院尽可能大的自主权,使总医院实现了行政、人事、财务、业务、用药、信息、后勤的七统一管理一体化运行,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第四就是牵头医院真帮扶。牵头医院是巩义市人民医院,对基层帮扶的力度是非常大的。一是推动人员下沉,根据基层单位的需要,每个单位每年至少派驻一名主治医师以上的人员进行驻扎式帮扶。今年共派出了44名业务骨干到基层进行驻扎式帮扶。二是技术下沉,市总医院成立了四支医疗巡回队和巡回手术团队,制定了统一的诊疗规范,帮助基层提升诊疗水平。三是管理下沉,每年市总医院安排十位专家到基层担任业务院长,帮助基层提升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四是服务下沉,推广便民就医,推出了少跑腿、优流程、提质量、强能力的28项举措,方便了群众。
第五就是群众真受益。一是群众的就医负担逐年减轻,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同比下降了14.17元,次均住院的费用同比下降了483.25元。门诊次均药品的费用同比下降了11.57元,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同比下降了382.46元。二是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提升,从过去的82.62%提升到了现在的97.71%。三是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逐步提高,从2020年的20.36%提高到2024年的31.87%。
在李争妍眼中,资金、人才和数智化建设是巩义医改离不开的几大关键支撑。
巩义创新探索了医保基金总额预算下的DIP支付方式改革,建立了总额预算、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机制:将医保基金扣除大病保险和风险金后,全部交由总医院统筹管理。同时,为了保证医保资金的合理合规使用,同步上线了医保智能审核系统,这个系统也倒逼医疗机构主动控费,遏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结余的资金,按照县乡村5:3:2的比例进行分配,可以用于人员的奖励和医院的发展,从而调动了各级医疗机构的积极性。
通过这几年的运行,医保局对取得的成果也是非常满意的。医保基金改革前,2019年时透支6900万元;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后,现在是结余近千万元。参保人员的年住院率也由20.57%下降到了15.91%。乡村医疗机构的医保基金支出由13%提高到了23.78%。镇和村这两级医保基金支出是逐年提升的,参保人员的实际报销比例也由44%提高到49%,群众确实感受到了改革的红利,真正实现了利益共享。
在数智赋能方面,巩义市一是整合了区域医疗资源,建设了覆盖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数据互联和业务协同平台,形成了“一平台一张网一体化”的区域医疗数据共享网络。
二是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核心,构建了全域互联互通的医疗网络,建设了远程影像等12大资源共享中心,打通了医疗服务及业务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以患者为中心,构建了全流程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推广了“一码通行”服务,检验检查结果、电子病历互认,开通了互联网医院,上线了家庭病床系统,还开通了“医护到家”预约服务、无陪护管理系统等等,打造了便民惠民的智慧医疗新场景。
四是智慧监管评价。医保智能审核监管系统实行“事前提醒、事中监控、事后审核”全流程的监管。医共体监测评价系统能够实时采集数据生成报告,评价结果与绩效挂钩。还有医共体区域审方中心等,这些都属于智慧监管系统。通过几年建设,巩义实现了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跃升。
而在人才方面,巩义的“编制池”和“县管乡用”政策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编制池”的初衷就是总量控制,给予总医院尽可能大的自主权,帮助它实现内部统一管理和人才流动。在医共体内部实现动态调配编制资源,实现高效的人力资源配置。
而在李争妍经常提到的人员、技术、管理、服务这“四个下沉”中,李争妍最为看重的也是人员的下沉。
“最重要的还是人员下沉,因为人员是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只有足够数量且具备专业能力的医疗人员下沉到基层,才能真正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李争妍说。
“下一步,我们还要积极和上级部门沟通,在提升基层人才待遇方面进行一些探索,特别是在中、高级职称设置方面争取给基层医疗机构更大的自主权,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措施把人才留在基层,真正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李争妍透露了巩义市卫健委在人才层面的下一步工作方向。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