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医院建设

智慧医院互联互通测评,联的什么?通的什么?

发布时间:2025-08-04 来源:AI与医信者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你以为“互联互通”只是打个接口? 实际上,它关乎整个医院的信息中枢、数据生命线,甚至是医院未来的生存竞争力。

医院信息系统很多,为何依然“信息孤岛”?

在很多医院,信息化系统越建越多,从HIS到EMR,从PACS到LIS,从移动护理到CDSS……

但现实却是:

  • 临床医生要来回登录多个系统,切换N个界面
  • 病历信息不能跨系统调用,输了一遍又一遍
  • 质控部门要报表,信息科要从3个系统手动导数
  • 管理层要指标,BI系统却接不全临床业务数据

所有这些问题,背后其实都是四个字:“信息孤岛”

而互联互通测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设。


所谓“互联互通”,到底要“联”什么?

一、“联”的是系统之间的数据

医院通常由多个信息系统组成:

  • HIS 负责收费、挂号
  • EMR 负责病历
  • LIS/PACS 检查检验图文系统
  • 护理、手术、输血、麻醉、体检、医保……系统种类繁多

每个系统自成体系,要互相调用数据,就必须通过**集成平台(ESB)**打通通信机制。

“联”的第一步,是系统层面的集成 某头部医院实现194个系统服务注册,90%以上为同步调用,支持临床秒级响应


二、“联”的是业务流程之间的协同

  • 医生下医嘱后,检验系统能否自动接收并回传结果?
  • 输血流程是否能实现全过程闭环追溯?
  • 门诊到住院,患者信息是否全流程流转?
  • 会诊、转科、质控、出院小结,能否通过标准流程衔接?

真正的“联”,不是接口连一下,而是“业务的逻辑流程打通”

某医院构建了医嘱闭环、手术麻醉闭环、消毒供应闭环等二十多个业务闭环,联的正是临床实际流程。


“通”的又是什么?别只盯着接口数量!

如果说“联”解决的是系统对接的问题,那“通”要解决的就是:

  • 数据是否“标准化”了?
  • 流程是否“通畅”了?
  • 协同是否“真实发生”了?

一、“通”的是数据格式、数据标准

  • 医院内部数据要执行WS 445电子病历数据集标准
  • 病历共享文档要符合CDA格式规范
  • 与上级平台对接,要能进行术语字典统一、编码映射

没有标准的数据,就像“方言”一样,连得上也听不懂。

某三甲医院建立了17个主数据集、58个数据子集,日上传共享文档达7千+份,确保平台“听得懂、传得快、查得出”。


二、“通”的是医院内外的信息交互

  • 院内各科室能否信息互通?
  • 与省平台是否能上传共享文档?
  • 能否接入医保、疾控、人口库等外部平台?

真正的“通”,不止院内系统,更是区域一体化的协同基础

某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平台接入省卫健委、医保局、CDC、HQMS等多个上级系统,形成院内外数据双向流通。


三、“通”的是从数据到应用的转化路径

互联互通不是为了做报表,而是为了:

  • 辅助临床决策(CDSS)
  • 管理实时监测(BI)
  • 疾病科研支持(科研平台)

不是“通”了数据就完事,而是“用起来”的能力才是真功夫。

某三甲医院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辅助决策系统,CKD分型研究、血透患者风险预警等已投入临床使用。


一个关键误区:别以为“接口打通”就算互联互通

很多医院错误理解互联互通为:

  • “我系统装好了,连下就行”
  • “我把接口清单列出来就完了”
  • “信息科的活,业务部门不用管”

其实恰恰相反:

  • 互联互通评审,是技术+流程+管理的系统工程
  • 是一项“全院协同+长期治理+持续演进”的底座工作
  • 更是信息科向上争取资源、向下组织协同的黄金抓手

写在最后:真正的互联互通,是“有血有肉的系统协同”

智慧医院建设不只是搭建系统,更关键是:

打破“信息孤岛” → 建立“数据通路” → 构建“协同生态”

而互联互通等级测评,恰恰是这条路的里程碑、压力测试和助推器。

所以,联的不是接口,通的不是网线,而是医院的未来数字神经系统。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