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医院的各个业务系统累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如何应用好数据,释放蕴含在数据背后的价值是每个医院管理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谈到支撑数据的应用,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词——“数据中心”。现在大家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数据中心,包括临床数据中心、科研数据中心、运营数据中心等等,但是医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数据中心”,如何建设“数据中心”呢?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原主任薛万国认为,数据中心是数据的汇聚之地,目的是为了数据的应用。当前医院最常见的数据中心是——“与应用系统绑定的数据中心”,即专门为应用软件提供支撑的数据中心,例如支撑电子病历系统的临床数据中心,支撑临床科研数据平台和和专病数据库的科研数据中心,以及支撑医院绩效考核系统的运营数据中心。由于这类数据中心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医院在电子病历、临床科研、运营管理等方面均有应用需求,按理来说应该建设多个数据中心。但薛主任认为,如果一个医院建设了不同类型的数据中心,甚至多个同类型的数据中心,将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以下问题:第一、各应用系统通常由不同厂商构建,各数据中心在数据结构模型上并不兼容,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无法真正成为数据的“中心”。第二、数据中心是否对医院开放数据访问接口因厂商政策而异,相当一部分医院用户只能通过厂商提供的应用系统来访问数据,而不能直接获取数据。第三、业务系统要给多个数据中心提供数据,增加业务系统数据库的性能负担。那么,医院需要如何做才能在满足各类应用的同时,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呢?薛主任提出了“医院全局数据中心”这一概念,即在支持各个应用系统的例行业务和常规统计功能的同时,还为医院信息技术部门日常的数据服务工作提供平台支撑,满足数据统计、数据服务、数据提取上报等应用需求的“大数据中心”。这类数据中心跨越各类应用系统,不依附于特定的应用系统和产品。相较于“与应用系统绑定的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有着明显的优势:第一、大数据中心是个性化的,因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系统构成情况不同,各医院自行规划,也可以依托厂商的技术力量进行建设。第二、大数据中心是医院各类数据资源的集大成之地,其内部结构对医院完全开放。第三、大数据中心可以依托HIS和电子病历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同步复制技术构建数据中心主体,合并导入其它系统数据(如专科数据、人财物数据等),构建内容完整的医院全局数据中心,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业务系统的打扰。由此可见,建设拥有统一标准、数据完全对医院开放且尽量不影响各业务系统稳定性的“大数据中心”是医院数据中心建设的更优选择。那么医院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的研究员胡建平等在《新一代医院数据中心建设框架设计与实施路径》中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路径,包含了规划、设计、实施、运维4个阶段。
通过对医院的 IT 基础设施现状进行全面评估明确建设方向和目标,如设备生命周期状况、虚拟化/云化程度、自动化程度、集中管理程度、组织和人员、流程和规范等。各医院存在个性化差异,在方案设计之初,应通过调查问卷、现场访谈、信息采集等手段,全面了解医院大数据中心建设的显性需求和潜在需求,基于对需求的充分了解开展方案设计。设计阶段作为数据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后续一切交付建设的规范和指南。IT基础设施的设计应包含概要设计(高阶设计)和详细设计(低阶设计)两部分。概要设计应基于需求调研报告,完成功能架构、技术架构、部署架构等设计。详细设计应基于概要设计书,完成物理组网、设备安全、云平台等设计。主要由部署实施和集成验证两部分组成。需要基于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制定详细的实施和集成验证方案,在项目管理团队的统一指挥下,配合项目实施计划,完成IT设施和系统的安装部署。集成验证服务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各功能模块正常协同的重要环节。集成验证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模块测试、系统集成测试、压力测试、安全测试、容灾切换测试等。运维阶段是指在医院数据中心上线后,IT服务团队应对数据中心在使用过程中的资源规划与配置、云服务规划、云服务发放、平台管理、上云迁移等活动,以及IT基础设施平台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故障、问题等所提供的远程或现场技术支持服务。同时,IT团队应定期或不定期提供系统优化服务,如接口性能优化、数据库优化等,并提供主动或被动的补丁升级、扩容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