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医院

把脉“医院+智慧医疗”

发布时间:2023-03-07 来源:智医链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微信图片_20230307121338.png

互联网移动医疗技术进入医院时间已然不短,对于方心未艾的“医疗+互联网”,院长和专家们是怎么看的呢?关于智慧医疗进医院,他们又有哪些“干货”分享呢?

01

“人脸识别”突破医保支付问题


武汉是一个医疗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有省部属医院,有军队医院,武汉医疗资源能排到全国前列,因此武汉市中心医院作为武汉市政府管辖的医院,定位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其实很多大医院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就像个夹心层,这样的医院该怎么去发展?如何去改善患者的体验?“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协调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利益保障问题不能仅靠行政手段,现在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市场调节作用来合理分工,调动大医院与基层的积极性,同时让患者拥有自主的选择,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武汉市中心医院在这两年的试点过程中,确实感觉到大家很容易接受这个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的关于“互联网+”的一系列政策及意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能够感受到政府在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比如安全问题,几年前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官方网站通过技术测试,发现了一些问题,当时医院收到了政府下发的一个通告让整改。这说明在整个“互联网+医疗”服务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监管角色不可或缺。

当然,不管怎么“+”,最终需要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个就是在群众的就医体验上,服务能力有没有提升,有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群众的就医体验;第二个,群众能不能主动参与到健康管理这个过程里面来;第三个就是能不能以大数据作为支撑,来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的能力。“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现在这三个方面,目前来看都较有成效。

“互联网+”在直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方面有两大突破,第一个突破是院前、院中、院后的所有环节都可以通过移动端来实现,这可以很好地解决医患沟通的问题。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氛围下,国家一直在引导与改善医患的沟通问题,这正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优势所在――互动。要把这些好的技术应用到医疗的痛点上去,比如患者住院以后,他的通讯录里面便会自动和医生、护士分在一个群组里,他们的互动沟通可以不局限在住院期间,还可以延伸到出院后,这样的沟通患者是欢迎的。

第二个突破在于医保在线支付的问题。武汉市中心医院采用人脸识别系统进行医保在线支付,这是一大突破。其实,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流程硬件非常优化。从支付层面来看,非医保的患者已经可以享受便捷的服务,但是医保患者为什么还是比较难呢?医保的在线支付打不通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问题,而在于医保资金的安全问题,而人脸识别系统则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系统采用了多重的技术认证方式,包括银行卡的身份认证、公安部的人脸图像识别以及医保数据库的资格认证识别,三重比对,最后实现在线支付,从而解决了医保管理部门认为的安全问题。当提出用“人脸识别”以后,医保部门非常放心,从而消除了医保部门的很大顾虑,医保支付的壁垒也随之消失。


02

中医院搭建智慧药房


中医药是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以及重要的生态资源。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提供了诸多机遇。广东省中医院是全国最大的中医院,同时也是服务患者人数最多的一家医院。医院全年门诊量有750万,住院患者11万人次,庞大的患者人群给医院提出了服务难题。在实践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大的门诊量给患者带来的一些困扰。这些困扰包括诊前选择医生预约挂号、就诊过程当中的流程优化,以及就诊后患者长时间滞留在医院候药取药等环节,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首先,通过线上的预约和支付,患者预约专家可以精确到半个小时。从患者整个就医流程来看,最复杂的是取药环节。因为支付完成以后,患者仍然需要到药房去取药和候药,而取中药又更加繁琐耗时,一个是等候取药的时间较长,其次患者拿回去还要有一个煎煮的过程。

很多患者希望医院能够帮忙代煎煮,医院从很多年前就推行帮助患者代煎煮,但患者很多,而医院能力有限,这就使得很多患者拿到代煎煮的药要两天以后,等于已经延误了他的就医过程。两天以后,对于中医来讲,患者很多症状已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使得这个服务对很多患者没有办法提供。

现在,通过建立“智慧药房”的方式,借助第三方建立一个药物配送的中心,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患者的处方由医院直接发送到智慧药房,智慧药房的药师对药物进行捡取、配方、调剂之后,按照患者处方的特点,进行一个标准化的操作,为他代煎煮,之后可以把药直接送到患者家中。医院从2014年6月推动智慧药房的工作以来,效果显著,得到了患者的认可。起先只是中药饮片提供这样的服务,随后医院把成药也推到了线上服务,患者在医院就医时间最快可以缩短至半个小时,通过手机支付,下午就可以将成药直接送到家,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同时,互联网技术对于中医药传承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助力,即有助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助推中医药的师承模式。

中医药技术的传承中很大一部分是隐性的知识,要依靠师带徒的方式来进行传承。有大量的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处于老师们心中的法则,而这种法则必须建立在弟子和老师长期的甚至于生活上的接触之后,对他的思维习惯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可以接受和传承下来的。这是师带徒最大的一个特点,但是师带徒也有问题。如果老师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带很多的弟子,这就为他的传承带来一个瓶颈。此外,这种传承不能避免传承中有衰竭。

而信息化技术通过知识管理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分析出名老中医经验之中的一些要点,对弟子进行提醒,这样传承就变得有方向,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同时可以运用大数据的方法,对名老中医的经验进行整体的归纳和总结,这比过去单人的传承更快捷也更丰富。

03

医院不愿“共享数据”事出有因


“大数据”走到今天,全世界都在走,中国也在走,而且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当下医疗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不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医院的系统之间都是孤立的,存在不同系统和不同设计的数据结构,这对临床人员对数据的访问和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在医院内外、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都有共享的需求,这些信息数据的共享问题、管理问题以及运用问题都是值得去深思的问题。

医疗大数据的应用会带来诸多好处。首先是服务居民,开展个性化健康保健指导,使居民能在医院、社区及线上的服务保持连续性;其次是服务医生,把人类上千年来与医学有关的数据都整合进来,让医生更方便快捷地掌握临床数据等信息;最后是有利于政府的管理。

对于大数据建设的问题,有三个难点需要解决。第一个难点就是数据存在多源异构的问题。各医院信息系统是不同时期建设的,没有统一的系统标准,同时各医院信息系统发展是不均衡的。各家厂商之间,各个系统之间,各个软硬件之间不是统一的结构和标准,架构也是有差异的。服务也是各自孤立的,都没有开放自己的接口,所以医院与医院没有办法连接起来,整个医疗数据采集的渠道是不畅通的。

第二个难点就是互联互通的问题。首先是大家观念保守,“数据”是个好东西,不能随便拿出来,观念上非常不开放;其次是政策上,要为数据安全、数据共享提供法律保障;最后是采集的数据内容有所欠缺,如诊断编码、药品编码、耗材编码、收费项目编码等关注不足,有大量非常底层数据的工作需要医院来做,这部分工作谁来做?是交给医院、政府还是交给业界来做?这是真正的难点。

第三个难点是数据安全问题。即个人隐私如何保护的问题,国家需要出台政策来进行规范管理。而对于医疗机构来说,也要保证数据的隐私性,不能把患者的数据随便晒到其他地方,这是一种犯罪。

所以,对医院来说,产生“不能共享”的思维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才能让医院勇敢地参与到全球化的信息互联网时代来临的这个过程中,愿意把本院的数据拿出来,为更多人治好病,同时推动整个医学向前发展。


04

赵杰:远程医疗实现双赢


远程医疗是国家大力发展的项目,也写入了国家战略。赵杰认为远程医疗才是真正对现在推行的医疗体制改革有着极大推动作用的措施。远程医疗的本质是医疗服务,而非健康管理。同时它的基础是院内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它的主体是医疗机构,是院内医疗服务的延伸,其支撑是视讯系统等专业技术设备,网络建设以专网为主,互联网为辅。

如果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对分级诊疗将起到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河南省通过建立18个市级分中心、132个县级中心工作站以及65个示范性乡镇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基层工作站,实现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实现远程医疗整体构架的搭建。以远程病理的会诊为例,从2015年12月在河南省启动远程病理诊断以来,全省108个县一次性配备远程病理设备,投资7000万元,一次性进行全覆盖,统一的设备,统一的诊断,统一的平台,以确保远程医疗的质量。现在已经覆盖了将近60余家单位,2016年上半年要覆盖河南省所有的县。同时,还建立了远程教育平台,每天下午3点到5点是培训时间,每年培训基层人员30万?45万,对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为了保证整个远程医疗平台能够真正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我们在河南省18个地市建了19个数据中心,目前还在扩容,下一步准备把全省的县级医院都加进来。在这个中心基础上,采集大数据后,对其进行分析,建立了大数据平台。在这个大数据平台的所有县级医院、市级医院、省级医院都可以进行数据交换,从而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与共享。

未来,随着互联网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标准的运行、体制创新以及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下一步一定是以医院信息平台、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电子商务平台、药品物流配送平台为核心,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技术支撑,以智能网络医院的综合服务平台来实现“健康中国梦”。通过智能化的网络医院平台的推动,助推体制改革,推动业务模式的优化与创新,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

相信未来通过国家的信息平台、医院的信息平台以及区域医疗协同平台,来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区域医疗的协同,来达到政府、医疗单位、医务人员、患者多方的共赢。未来“互联网+远程医疗”对分级诊疗一定有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05

智慧医疗融入日常工作


“互联网+医疗”的主要模式之一是以医疗为主体,加上互联网技术,现在这件事越来越被广大的医务人员包括IT人员所认可,互联网能给医疗提供更好的、更先进的、更实际的帮助,能铺就一条医生和医生之间、医院和医院之间、医生和患者之间,甚至患者和患者之间的通路。它是一门技术,在现阶段代替不了医疗的这个功能,所以医疗是主体,医院要用技术,而非被技术绑架。

“移动医疗+互联网”的未来是智能化的发展。这在日常工作中的变化就可以感受到,比如原来的常见体温计发展到现在的贴片式体温计,以及输液时的自动报警装置等,自动化的技术和IT技术已经帮了医疗很多忙。还有就是医院智能化的楼宇建设,现在很多医院的新楼都有这个功能,哪些门开了,哪些门关了,在楼宇监测的地方都可能被监测到。

在当下的医院智能化管理上,我们的移动设备也得以广泛应用。现在,北京协和医院的查房车、护理车都不用了,医务人员用的都是平板。每个组有一个平板,这个组管的7个患者的所有信息都在上面,医生查房的时候直接在上边一查,信息就全有了,内科医生特别喜欢用。还有就是APP,很多医院都有APP了,北京协和医院开发的APP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所以放什么内容医院说了算,没有任何广告在上面。

此外,现在的智能穿戴设备可以作为间接的辅助设备来提供快速、准确的数据,但是作为医生,千万不要把这些产品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因为它有些是间接的,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完成之后得到的。比如监测睡眠质量的手环,一动数据就会有变化,就一定代表睡眠质量不好吗?现在的这些穿戴设备还没有达到非常“智能化”,所以数据只是参考,不可完全依赖。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将来一定会越来越精准,价格也会降下来。

“移动医疗+互联网”除了智能化以外,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就是远程医疗平台的搭建。3年前就曾希望国家能做病理的远程平台建设,一个病理医生的成长大概需要14?15年,大部分县医院的病理医生都没有达标。王以朋建议做一个局域中心,做一个区域中心,再做国家中心,一层一层下去,无论从硬件还是软实力上都予以帮扶。


06

信息化建设,医院不要花冤枉钱


中国医院的管理比中国医院的临床或者大数据要更加迫切,很多医院的院长都是专家型院长,真正管理做得好的医院可以用个位数来形容。

未来医院的竞争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病源的竞争,分级诊疗之后,什么样的病源最适合医院?三级医院做小手术,做一个赔一个。比如北京某三甲医院,做一个阑尾炎手术,成本七千多,收三千多。第二是成本,合理的诊疗方案和合理的用药,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第三是服务,中小规模的医院服务很重要,通过服务增加医院的竞争力。

同时,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医院要从过去的行政管理向运营管理改变,从原来的经验管理、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转变,从追求规模、收入、经济总量,到开始追求效率、可用资金以及收入和收支结构,这是很重要的。

要想适应未来的竞争,医院开启“移动管控”尤为重要。现在很多医院在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不过现实情况是很多医院钱花得越来越多,但是却被信息化公司“绑架”了。医院全部换成该公司的产品之后,发现原有的问题还是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这种问题越来越多,所以医院信息化的顶层规划很重要。

信息化到底要做什么?不仅仅是做临床,还要做管理,除了医院管理,还有客户关系管理、临床数据中心,智能决策体系等。回顾一下信息化2.0时代的特点,2.0时代普遍认为是从1999年到2015年这一代信息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业务流”变“数据流”的过程,现在要变成控制流、审批流、决策流,知道从哪里控制,谁去审批,最后谁去决策,这很重要。现在HIS公司对审批流能力很弱,因为他们不是学医院管理的,是学信息化的,一定要把信息化和管理结合起来。所以,要想真正通过信息化来受益,就必须把2.0时代的控制流、审批流、决策流做好。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医院“重前台、轻后台”。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医院要能从总体上进行规划,分步落地,打好基础,包括前后台一起考虑,留好接口。此外,在“建平台”时,如果医院基础不牢,就不要学大医院的平台建设经验,那些大医院是通过多年积累,加上优秀的人才才得以收到成效的。大部分医院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总体规划。很多地方不是钱花得越多越好,钱要花在点上,哪怕慢一点,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国内这么多大型的HIS厂商,没有听到哪家医院对哪家HIS厂商满意的。所以,医院要注重总体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化公司。一间中等规模的信息化公司给医院提供的服务或许比一间大的信息化公司提供的服务要好很多。总之,信息化建设切勿盲目模仿,钱不是花得越多越好,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王道,合适的合作伙伴才是最佳的,不是越高大上越好。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