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展开2022年,那么一定是“ 回归 ”:回归真正的价值创造,回归底层创新,回归每一个用户的切身利益,所有经济和创新也回归到与国家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常态。真实价值,是变化世界中的不变因子。现在,中国医药市场正在面临创新与政策的双重挑战:既希望激励学术界与产业界持续创新、提高效率,也希望能确保公平,让患者及时地从药物创新中受益。▶ 1. 民营医疗不会被“一刀切”,由国家主导的精准控费将引发更多服务模式之所以说民营医疗不会被“一刀切”,是因为民营医疗本身并没有抢占公有制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体系,且承担了消费者不同层次下的医疗服务需求,本身供给端就严重不足。
在部分领域,国家已经通过集中采购来“控药费”,接下来会通过DRGs(分病种付费)等方式来精准控制医疗服务支出,以控费为核心的医疗技术手段将受益,同时将出现越来越多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代表的新型医疗服务形式,如居家养老、社区医疗等。在未来,数字化及智能化会极大影响医疗实践。在医生端,会变革传统的医生诊疗行为;在患者端,对患者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可以提高复诊,达到用户数量的几何级扩容,让传统的诊疗行为变革为用户健康数据的分析与管理。举些具体的例子,比如临床辅助决策系统(CDSS)对于医疗诊疗效率的提升、数字化疗法在众多专病种的场景化应用等。同时,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舒适感和个性化诉求在不断提高。需求推动供给,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提供场所,传统的“生病——被动治疗”过程可以变为患者主动对自身健康进行干预管理,进而会推动更多以自我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医疗服务平台出现,如针对慢病、健康险、心里健康等等。过往以国家医保为主导的体系会越来越多元化,资本作为资金支持的一种形式,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央企国企、产业公司、社会公益组织、商保公司、海外基金等等;我们坚定地认为,基于社会医疗资源的整合趋势,医疗服务领域的并购案会越来越多。在新冠疫情常态化的环境下,民营医疗行业正在加速整合洗牌,加速市场化集中度的提升,未来会有更多医疗服务机构的并购案发生。医疗服务资源将在所有权结构层面持续进行结构性调整,在基于国有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形态的内外资股东各自承担权属责任,协调发展、均衡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