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国家医学中心项目的布局。
今年下半年,将启动第4批和第5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把剩余的11个省份全部纳入到建设范围当中来,在年底前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布局。
今年底前将基本完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布局,启动相关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稳步推开。
国家卫生健康委7月22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医改工作进展成效。
围绕看病难、看病贵两个重点难点问题,医改已取得显著成效。群众看病难问题有效缓解,看病贵问题得以减轻,医疗卫生体系效率持续提升,以健康为中心的改革导向更加突出。
分级诊疗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到53%,全国累计建成社区医院2600余家,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超过90%。二是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健全,各类医联体超过1.5万个。三是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日间手术量不断增长,建设急诊急救领域五大中心累计超过1.4万个,居家医疗服务不断发展,努力满足危急重症与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
下一步,国家将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强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分级诊疗中的积极作用,建设远程医疗协作网,缩小区域间服务能力差距。推动医联体内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搭建分级诊疗信息化平台,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双向转诊、预约诊疗等提供技术支撑。
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了多项举措。
国家层面,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形成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今年,通过竞争性评审,已经遴选了一批改革积极性高、基础好的地市,率先形成市县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今年已确定15个城市。以医院为单位,在9个省市的14家大型高水平的公立医院开展试点,正在按照“1年能起步、3年见成效、5年上台阶”的目标,对标对表、挂图作战。通过委省共建的方式,中央和地方共同发力,突破政策壁垒,整合优质资源,推动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升级换代、弯道超车,打造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样板、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模板。
在地方层面,各省份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强化系统集成,狠抓落地见效。目前,已有29个省份出台了实施方案。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都成立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12个省份积极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确定一批省、市、县三个层级的试点医院,先行先试、突破创新,探索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
“十四五”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将重点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推动国家和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国家医学中心建设
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方面,将按照揭榜挂帅、择优选拔的工作思路,依托医学水平突出、影响力强、积极性高的医院,围绕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建设若干综合类、专科类、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形成一批医学研究高峰、成果转化高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数据汇集平台。加快临床科研成果转化,推动解决一批药品、医疗设备、疫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中央投资对每个项目原则上支持不超过10亿元。目前已经筹备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等先导性项目的建设,在今年内要实质落地,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国家医学中心项目的布局。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面,围绕“大病不出省”这个目标,扎实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试点和有序扩围,坚持地方政府主建、输出医院主营,中央投资对每个项目支持原则上不超过5亿元。截至目前,已经有2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入到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范围,分三批共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实施,基本覆盖了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从具体成效来看:
一是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取得了突破。截至今年6月,50个项目共规划设置床位超过6万张,有效缓解了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填补了有关地方在肿瘤、心血管、呼吸、儿科等专科能力方面的短板弱项。输出医院向项目医院派出院长、科室主任、常驻专家,现在大约超过了3000人,积极推广“双主任制”,努力促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同质化。接管和培训当地的医疗人才队伍超过了5万人,全面提升了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员培训水平。按照2022年国务院医改工作的相关部署,今年下半年,还将启动第4批和第5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把剩余的11个省份全部纳入到建设范围当中来,在年底前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布局。
二是先进医疗技术实现了快速平移。在2021年底前启动的前两批2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项目医院,今年1到5月住院服务超过了30万人次,开展手术超过了10万例,同比增幅超过45%。其中,高难度的4级手术比例平均都超过了35%。多项全国领先的医疗新技术填补了省域空白。
三是跨省就医的流向得到了初步改善。2020年,首批8个试点省份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之后,带动全省2021年相关专科跨省就医数量较2019年平均减少了9%,让更多的群众不出本省甚至不出本市,就能看到国家的顶级专家。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相关部门指导地方积极发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和专科联盟,带动提升基层的防病治病能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坚持聚焦患者就医流出多的重大疾病,坚持适度规模,以诊治疑难重症为主,不盲目扩大建设规模和床位,不盲目追求患者门诊量,不虹吸基层人才和常见病多发病病源,与市县级医疗机构进行合理的分工,促进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
在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全国范围内将以省为单位来统筹规划,聚焦重点病种和专科,按照省市共建、网格布局、均衡配置的工作思路,遴选建设120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这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将主要布局在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市,以地市级医院作为依托,引入省级及以上的高水平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进行合作共建,形成省域内具有较强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优质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高地,努力实现省域内一般地市的重点疾病诊疗水平与省会城市差距明显缩小。今年底前将基本完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布局,启动相关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稳步推开。
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也是促进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医保局在2019年在全国30个城市开展了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也就是CHS-DRG付费试点。2020年的时候在71个城市启动了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即DIP付费试点。2021年底,101个城市已经全部进入实际付费阶段。在国家组织付费试点的同时,相关省份也推进了省级试点。2022年国家医保局启动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抓扩面、建机制、打基础、推协同”四个方面,扎实推进这项支付方式改革在“十四五”期末实现全覆盖。
目前,全国共有200多个地区正在推进住院费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从改革进展情况看,一些试点地区确实产生了参保群众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水平下降、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加强、医保管理服务能力提升的效果,初步达到了患者得实惠、医保基金可持续、医疗机构得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