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1
降低血管内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发生率
目标概述: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通过连续两年的持续改进,其改善重点中心静脉导管(CVC)及经外 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流感染问题得到重视和改善。而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相 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同期较高且关 注不足,其相关预防措施及要点与 其他用途中心静脉导管不同,需要予以关注。
改进措施:
医疗机构组织开展多部门联合培训和考核,确保医 师、护士、检验等相关人员掌握血管内导管相关血 流感染的预防、诊断及数据上报流程。
医疗机构目标改进小组着力完善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监测与评价机制,鼓励数据上报, 做好数据内部验证程序,提升数据质量。
医疗机构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梳理、 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调整、优化改进措施并推进 落实。
医疗机构梳理各科室在实现改进目标的过程中解决 的技术、管理或合作等方面经验或案例,院内分享交流,激励持续改进。
目标2
降低住院患者 2 期及 以上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目标概述:
院内压力性损伤是住院患者常见 并发症之一。我国住院患者基数巨 大,因此住院患者 2 期及以上院内压力性损伤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健 康威胁,需要行业内高度关注并持续改进。
改进措施
医疗机构目标改进小组完善多部门合作工作制度和 流程,明确责任分工和沟通机制,合力推进实现改 进目标。
医疗机构组织开展相关培训,确保本医疗机构医护 人员掌握压力性损伤预防知识与操作规程。有能力的医疗机构帮扶对口下级医院、社区卫生院提高压力性损伤防范意识。
医疗机构完善监测与评价机制,按季度分科室持续监测反馈,鼓励数据上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医疗机构通过分析指标数据,分析查找本医疗机构的风险点和薄弱点,依据国家层面发布的过程质控 工具包制定符合医疗机构实际的改进策略,并推进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