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咨询 > 分析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潜力怎样化为活力?

发布时间:2022-11-17 来源:八点健闻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原来复杂的手术变得更简单了。”多位专家如此评价手术机器人带来的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手术机器人为外科手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巨变。与传统开放式手术相比,手术机器人可运用AI做术前规划,并借助影像导航定位系统和机械臂系统,辅助医生在狭小部位进行精准操作,从而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在临床效果和医患体验方面,都显示出巨大的价值。


据统计,2020年,机器人辅助手术量占全球手术总量的比例已达到2.8%,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14%。近年来,全球手术机器人产业也蓬勃发展,据 Frost&Sullivan统计,2015-2020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由30亿美元增至83.2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335.9亿美元。


相比欧美国家,尽管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起步较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且医疗服务需求量庞大,手术机器人市场未来将充满潜力。Frost&Sullivan的数据显示,2015-202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从0.9亿美元增长至4.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5%。而在跨国公司产品进入和生产研发逐步本土化的同时,受国家高端制造业、医疗装备产业升级相关政策激励和产学研各方合力推进,中国本土的手术机器人企业也迅速崛起,未来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或将呈现如智能手机领域国产与进口双星并耀的局面


正如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所言,伴随着医学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以及患者对手术的微创化、精准化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要求,机器人辅助手术正在朝着主流手术方向迈进,同时也成为了全球医疗产业高速发展的黄金赛道。今年的进博会上,美敦力就同时展出了Hugo软组织手术机器人、Mazor X脊柱智能导航机器人和Stealth Autoguide神经外科光磁一体导航机器人等三款重磅手术机器人平台。

微信图片_20221117092238.jpg

△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


手术机器人,“用过的都说好”


“外科手术微创化,微创手术精准化”已成为近年来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与传统外科手术模式相比,手术机器人为实现微创化和精准化提供了最有力的技术支持。


手术机器人一般由成像系统、医生控制台和机械臂系统组成,可以为医生在手术影像定位、导航和操作等方面提供辅助,以突破人类视力和手部功能的局限。针对介入、骨科等对于影像学要求较高的手术而言,相比传统手术大多依赖医生根据患者CT影像和既往经验在头脑中进行推算,手术机器人能更快速精准地规划手术路径,提升操作精度和效率,降低手术风险。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丁文元,从事脊柱外科工作已经30多年。在他的记忆中,早期脊柱外科手术,定位全靠医生的个人经验。“靠手摸患者的解剖标志,摸到病人的骶骨斜坡以后才知道这是间隙。如果碰到病人的一些解剖变异,往往就会出错。”如今借助手术机器人进行精准定位和置钉,则能大大减少差错,避免手术事故。


借助手术机器人通过微小创口进行作业,也使得手术创伤减小、出血量减少、手术并发症风险降低,进而缩短患者康复周期。“患者康复得快,住院时间也就缩短了,其他的用药、治疗也跟着减少了。”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梁军波主任表示,以后推行DRG支付,手术机器人将为医院降本增效提供有力支持。


运用手术机器人开展治疗,另一大重要特性是手术的标准化和可复制。以前一个外科医生可能需要上百台手术的磨练,才有可能独立主刀,但是在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加上标准化的培训与临床规范,则可有效缩短医生尤其是年轻术者的学习曲线,促进复杂术式的普及和推广,从而快速帮助科室建立起人才梯队,提升科室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内最早引进手术机器人的医院之一,该院副院长顾建英介绍,作为智慧医院建设的一个方面,目前手术机器人已经运用到泌尿外科、普外科、胸外科、肝外科、心血管等多个科室的手术中,并在医院层面建立了相关规章制度,覆盖医生培训、手术效率和效果评估的全流程。“从2008年到现在,中山医院的外科专家们也参与了很多国内(手术机器人临床运用)标准的制定。”


微信图片_20221117092255.jpg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顾建英


已经从医30多年的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林进,现在是手术机器人的“忠实用户”,几乎所有膝关节置换手术都会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因而被誉为“手术机器人医生”。在他看来,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实,还赋予手术机器人更重要的意义。


林进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顶尖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大三甲,能完成的手术量很难满足大量患者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很多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家庭和社会的照护成本增加。如果手术机器人可以下沉到二级或者二级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就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压力,解决基层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还有专家认为,手术机器人与5G通讯技术的融合,也打下了远程医疗技术基础,有望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总之,在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手术机器人带来的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让业界看到了缓解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的希望。


“真正了解手术机器人相关技术,真正做过机器人手术的医生,他们是非常欢迎这项技术的。”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秘书长兼学术交流与教育培训部主任杨建龙告诉八点健闻,国内医疗机构目前已经配置各类手术机器人近500台,累计完成手术量超30万次。目前,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正在大力推广手术机器人的临床运用。“我们今年在上海专门设立了手术机器人实践操作培训基地,后续还将设立多个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培养能够用机器人做手术的医生。”


行业初起步,仍需产学研医携手助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医疗消费市场之一,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政策方面的鼓励,推动着手术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2021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融资事件就有 33起,其中20起的单笔融资金额在1亿元以上;2021年以来,我国共有十几款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问世,其中2022 年上半年NMPA 批准上市的手术机器人就有9款。


在国内市场,除了美敦力、直觉外科、强生、史赛克等跨国企业,近年来,一批本土手术机器人企业也逐渐崛起。其中,天智航、微创机器人、威高等公司的产品相对成熟,此外还有大批企业的产品处于临床阶段,有望在未来几年实现商业化应用。


毋庸讳言,当前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在技术积累、临床数据、专利数量等方面与国际龙头企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本土企业也有一定的“主场”优势,杨建龙指出,本土企业可能更熟悉中国医生临床操作的习惯,以及医院临床管理方面的一些特点,并且更容易获得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


“长远来看,跨国手术机器人企业进入国内后,通过人才培养、技术规范引入,可以带动本土产业的发展。”杨建龙说,“我们期望这些企业不仅把产品带进来,也不是简单地把工厂搬进来生产,而是把更多先进的研发技术和创新的理念带进来。”


近年来大手笔投入手术机器人产业的医疗科技巨头美敦力,也在持续大力实施中国本土化战略。


作为美敦力旗下的先锋产品,Mazor X将脊柱手术引领至智能化、微创化及精准化的新阶段。据美敦力介绍,Mazor X可借助AI制定可预见性的术前规划,通过医用亚毫米级机械臂执行精准定位,并结合美敦力导航技术实现全程可视化操作,在确保置钉精准性及安全性的同时,大幅减少医生及患者的辐射量;与传统手术相比,Mazor X可减少48%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减少45%,并缩短43%的住院时间。


微信图片_20221117092311.jpg

Mazor X脊柱机器人


在本届进博会上,美敦力还宣布了Mazor X机器人的本土化项目已经启动,并有望在两年内下线,为中国患者带来更可及更多元的创新医疗科技。“这是一个里程碑时刻。”美敦力中国神经外科与智能设备业务部高级总监林茂表示,Mazor X的国产化并非简单地在中国生产,“以当前从美国进口的技术为依托,我们也希望跟国内的专家、优秀企业和医院合作创新,研发出适合亚洲人、中国人和中国市场需求的全新机器人平台。”


业内人士指出,手术机器人技术门槛高,操作复杂,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验证、迭代和完善,不仅需要政策和资本的大力支持,也有赖于产学研医的深度结合。


对此,顾宇韶充满信心,他表示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产学研医高度融合的多方协力的创新模式。


北京术锐就是产学研结合推动手术机器人研发的典型例子。术锐创始人徐凯,也是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在术锐的投资者中,就有美敦力的身影。2021年11月,术锐获得美敦力B+轮独家战略融资,开始开展国内外多科室临床试验,并针对欧美市场进行专利深化布局,筹备开展美国FDA注册和欧盟CE认证等。


“从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老师,到经营一家企业,带领大家把实验室的样品变成产品的过程,让我对医疗器械行业产生了更多的敬畏。”徐凯最深的感触就是:在实验室,一次成功就算大功告成,而做出来的产品,在手术室里一次失败就等于功败垂成。“医疗器械行业的特性,要求我们必须拿出比做学问还要严谨的态度,来保障医疗的安全、病人的安全。”


中国市场:潜力怎样化为活力?


正如智能手机对手机产业的颠覆、新能源汽车对汽车行业的革新,从医疗服务终端到产业和资本界,都对手术机器人的临床价值和卫生经济学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普遍看好其应用前景。


但仍处于发展初期的手术机器人,还有很多可以发展的可能。


着眼产品本身,多位资深临床专家指出,目前阶段手术机器人发展已经体现了其相较于传统手术在精准性、稳定性与高效性方面的优势,但同时也有专家提出,手术机器人在智能化与微型化,泛用性与经济性方面,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放眼未来,手术机器人不仅要拓展医生的眼睛和手,更要拓展医生的大脑。


“手术机器人是否具有革命性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能否真正解决临床痛点,满足市场需求。”林茂认为,除市场需求外,判断手术机器人是否具有革命性还需要从安全性、疗效、效率、微创性和经济效益等角度综合考虑。“疗效和安全性,是这个赛道能够发展的基础;效率和微创性决定了最终的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则决定了它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林茂透露,美敦力目前对于手术机器人有两大战略考量:一是平台化,手术机器人不只是单一的产品,更是一个平台,能够搭载整合治疗过程中的多种器械、耗材和其他技术,形成协同效应甚至溢出效应,“接下来美敦力会致力于推广Surgical Synergy™智能一体化的概念。”二是智能化,“美敦力将在全球范围内致力于AI技术在手术机器人中的应用。”


不过,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要真正显现活力,除了产业端需要持续修炼内功、创新升级,在政策环境、行业规范、应用普及、定价支付等方面,也仍有诸多课题亟待解决。


目前手术机器人在国内医疗机构的装机量和渗透率都较低,据统计,2020年美国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为7.6%,中国仅为0.03%。杨建龙指出,这一现状背后,存在多种因素,一是在很多地方,手术机器人还没有相对适合的医疗服务收费项目,个别地区定价偏低,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应用积极性;二是会操作手术机器人的医生偏少,亟需加大培训推广力度。此外,机器人带来的手术精准化、操作标准化优点更适合手术能力相对薄弱的地方医院配置,培训医生至关重要。


对此,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指出,医疗设备不同于药品,与操作人员关系更为密切。由于我国不同区域、医院的医生同质化程度较差,鉴于手术机器人还不是完全独立的设备,目前只是医生的辅助,其临床运用不得不受到人员素质的影响。


目前,手术机器人相关的临床技术规范尚待建立。“机器人到底能做什么样的手术,什么样的医院应该配置,由什么样的医生来操作,都还是问题。”杨建龙坦言。事实上,临床使用数量偏少,也影响到相关政策的出台,因为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的完全放开,需要大量临床数据来开展回顾性研究,以证明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再有,医疗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壮大更离不开广大企业的努力,希望医疗机器人行业企业能够继续加大研发创新,务实工作,用客观证据化解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对医疗新技术的疑虑和担忧,尽快建立相关规范制度,让医疗机器人产业真正走上快速发展的坦途大道。


除此之外,杨建龙也提出,手术机器人作为新兴的、代表学科发展趋势的、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医疗新技术,在制定相关政策(如医政、物价、医保)时,建议运用创新思维,区别于对待成熟医疗产品技术的模式,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适当做理论和政策创新。这是非常值得相关部门考量的,理论和政策创新对医疗装备创新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从长远看,手术机器人使用成本的降低有赖于产业发展成熟和充分竞争,而短期内产业的发展,则需要在政策层面营造一定的土壤。



微信图片_20221117092331.jpg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秘书长兼学术交流与教育培训部主任杨建龙


支付方式,是手术机器人落地的又一环节。尽管上海北京率先将部分手术机器人项目纳入医保,但今年9月湖南省医保局发布《关于规范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使用和收费行为的通知》,则对手术机器人收费项目进行了约束。


在基本医保定位于保基本,并且医保基金未来可能长期承压的情况下,对于手术机器人,还需要探索更多元的创新支付方式。


“有越来越多的支付工具、商保的模式,可以去赋能医疗器械行业,包括手术机器人领域。”镁信健康险事业部总经理杨溯表示,保险行业近几年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各地惠民保的出现,逐步把一些特定药品、器械纳入保障范围,并形成目录清单。2023年度的镇江惠民保,在保险费不变的情况下,可报销项目就增加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治疗费用。杨溯认为,除了普惠险,未来商业健康险也可以考虑将手术机器人纳入保障范围,来解决一部分差异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例如城市中产或高端人群对品质医疗的需求。


总之,手术机器人从先进的技术,到成熟的产品、发达的产业,再到与之匹配的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模式,牵涉到政产学研医等各个方面,需要多方协力,持续探索。在中国医疗市场,手术机器人如何真正体现其价值,只待时间进一步验证。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