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做一台亏一台,主任带头去内科偷师?” 当 DRG 把外科逼成全院「填坑大户」,一群医生用 24 小时闪电战,让胃癌、骨折这些「亏损黑洞」倒赚医保结余 —— 这场静悄悄的反杀,正在改写医院生存规则。
“去年切个胆囊医院倒贴 2000 块”,这是某三甲普外科李医生的无奈吐槽。他展示的科室账单上清晰记录着:传统开腹手术 DRG 支付 1.1 万,可实际成本却高达 1.3 万,其中耗材就占了 60%。更让人揪心的是,科室每月超支达到手术量的 37%,这样的 DRG 倒扣率让科室上下都喘不过气。
骨科的处境更是艰难。“一根钢钉定价 3000,DRG 只给报 1800”,浙江某院骨科主任无奈地说。受此影响,该院关节置换手术量下降了 40%,医生们的绩效也跌破了大家心中的保卫线,不少医生都开始对未来感到迷茫。
借鉴内科三大改革经验
把慢病当急症治
内科在处理糖尿病足溃烂时,有个令人称道的绝活,能实现 72 小时创面修复闭环。外科医生们看到后深受启发,决定将这种高效的模式运用到疝气手术中,把手术压缩至 8 小时流水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在术前检查环节下了大功夫。原本需要 3 天的术前检查,通过与检验科沟通协调,开通绿色通道,直接缩短到 2 小时。同时,将麻醉复苏工作移交给疼痛科,这一举措极大地释放了手术室资源,让手术室的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向亏损病种植入 “报警器” 心内科在支架手术中预装 “耗材成本警报器”,有效控制了成本,这一内科模型给了外科破解亏损难题的思路。 针对胃癌手术,外科医生们仔细研究流程,拆出 “可日间化环节”,像造口护理就被单独列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剥离出 30% 的成本。骨科则采用器械包替代散装耗材,某院骨科通过这一小小的改变,一年就节省了 500 万的开支。 精准管理手术时长 肾内科透析室的 “精准卡点排班表” 让外科医生们眼前一亮,他们决定将这种精准管理的模式运用到手术中。 于是,“倒计时麻醉” 应运而生,手术超过 1 小时自动转局麻,这一方法让某院腹腔镜手术的延误率下降了 70%。不仅如此,他们还设立了 “清场冲锋号”,规定下午 4 点未结束的手术,立即启动 “跨科援军” 预案,确保手术能在合理时间内完成。
从“填坑”到“结余”的逆袭 从各项数据对比中,我们能清晰看到这场变革带来的惊人效果。甲状腺肿瘤在传统模式下是 - 18% 的结余率,经过日间狙击战后变为 + 22%,结余暴增 40%;腰椎间盘突出在传统模式下是 - 31%,日间狙击战后达到 + 9%,结余同样暴增 40%;精索静脉曲张传统模式是 - 25%,日间狙击战后更是高达 + 35%,结余暴增 60%。 某地级市医院的实操路径为其他医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范例。每天晨 7:00 患者入院,入院的同时就同步进行采血和心电检查,不浪费一分一秒。晨 9:30 开展首台手术,手术团队精简到主刀 1 助加器械护士,保证手术高效进行。午 12:00 患者转至日间病房,由家属参与观察,既节省了医疗资源,又让家属能更好地了解患者情况。晚 19:00 患者达标出院,之后由 AI 随访接棒,确保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情况能被及时掌握。 在成本控制方面,他们也有不少杀手锏:取消留置针,改用肝素帽;手术衣采用租赁消毒的方式,这些细节上的改变都为医院节省了大量成本。
DRG 时代的共赢曙光 这场外科的逆袭,绝非仅仅是医院的生存之战,更是一场惠及患者、造福社会的变革。当手术效率提升,患者能在更短时间内康复出院,减少了对家庭的拖累,让他们能更快回归工作岗位,重新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对于社会而言,医保结余的增加意味着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合理的分配,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也让整个医疗体系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 这不是手术赚钱与否的简单转变,而是医疗模式向更高效、更优质、更惠民方向的跨越。相信在这样的变革下,患者能获得更好的医疗体验,社会也能因更完善的医疗体系而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