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技术带来新发展,智慧化引领新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信息化”作为国家“四化”同步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互联网+医疗”成为大势所趋。自2018年以来,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智慧医疗成为推动医院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科技与医疗上演着深度交融的生动实践。
市六医院将流程优化作为首要任务,通过互联网、自助终端等多种渠道提供分时段预约就诊服务,解决了挂号和候诊排队问题;通过手机、自助机、诊间等多种支付手段,解决往返收费处排队缴费的问题;通过智慧审方、自动配药柜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配药效率,实现了“药等人”,解决排队取药的问题……“零排队”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感。
02
把时间还给护士 把护士还给病人
全省首推“智慧病房”打造住院新模式 “以后再也不用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旁盯着吊瓶打完了。”说起这次在市六医院的陪护体验,40岁女士连称轻松多了。
2019年底,周女士72岁的母亲查出胆囊癌,住进了市六医院。“妈妈病情严重时,几乎24小时都在输液。“周女士说,担心母亲吊瓶打完了回血,她只能寸步不离地守在床边,就连晚上也不敢睡得太沉。半个月前,母亲第4次入院,惊喜地发现病区变了样。病床上方的手写信息卡被一个巴掌大小的电子屏取代,上面不仅有病人的床号、姓名、年龄、性别、入院时间,还有护理级别、饮食要求和高风险提示。“知道了饮食要求和可能发生的高风险意外,家属护理起来心中更有底了。”
最让她感到欣喜的是,病区启用智能输液管理系统,输液袋上精确到毫克级的重力传感器会自动监测患者输液的剩余量和滴速。该换药了,该拔针了,针堵了,打漏了……都会发出提示,再也不用家属和患者盯着吊瓶了。
这些让周女士叫好的举措,全都得益于医院新建成的智慧病房交互平台。2020年11月,市六医院在全省首推“智慧病房”,将覆盖全院所有病区,打造全新的住院模式,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感。
03
智慧交互大屏 实时更新患者信息
在综合一病区护士站竖着一块大屏幕,轻点屏幕上患者名字,既往病史、过敏史、医嘱、检查报告、护理等级及各种注意事项等信息立即弹出。
据介绍,智慧病房交互平台会自动从医院的HIS管理系统抓取数据,与患者身份匹配。每5分钟数据更新一次,便于医护掌握患者最新信息。患者在院所有检查项目、护理内容、电子病历等医疗资料,都无需护士手写录入,通过平台一键上传。“过去,每次输液、护理前需要翻阅多个本子去反复查看和核对医嘱。”护士万娅莉说,智慧交互大屏实现了院内数据互联互通,轻轻一点,所有信息都有了,护理起来省时省力。
04
电视系统 不出病房查询住院费
在肝胆外科住院的张先生正躺在病床上看电视,屏幕上方的滚动屏弹出一条消息:10分钟后测量血糖,请在病房里等候。“需要做的检查、预约的时间和地点,显示屏都会滚动播放提醒,贴心又便捷。”张先生说,如今在病房里通过电视可随时查询检查报告和住院费用明细,还能在电视上点健康餐、叫网约车、预约陪护人员、要陪护用床,实在太方便了。
05
智能床旁监护 借护士一双“透视眼”
针对病情特殊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医院启动智能床旁监护系统。护士将一块非接触式的体征采集仪放到病床的床垫下,就能自动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活动度,是否离床和离床时间。一旦患者离床,系统就会自动报警,方便护士及时干预,预防跌倒的发生。对压疮高风险患者,根据系统结果,护士能给予个性化的翻身护理。
06
急危值定向推送 跑赢“死神”
上周,正在坐专家门诊的肝胆胰外科主任崔军凯接诊了一位85岁的阿婆,老人发烧好几天了。怀疑其腹部有问题,崔军凯将她收治入院,急查腹部CT显示,老人肝脏多发占位,腹腔积液。影像科第一时间启动急危值定向推送系统,崔军凯收到消息后,高度怀疑是肝癌破裂出血,当即安排了手术。出血的小血管及时封堵后,阿婆很快转危为安。
崔军凯说,急危值报告是医院管理十八项核心制度中的一项。以往影像科报告急危值后,会通过系统通知临床医生,如果医生不在电脑前,很难在第一时间知道。现在直接推送到护士站交互大屏上,不停发出警示,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就能获悉,为抢救赢得时间。
07
帮患者归档保存影像片至少15年
全市公立医院中率先上线“云胶片”
“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查阅影像,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拎着胶片去找医生了。”2020年12月25日,在武汉市第六医院,市民肖先生拿着手里的检查报告单,对着上面的二维码一扫描,CT影像片顿时映入眼帘。方便、简单、快捷,是肖先生体验“云胶片”服务后最直接的感受。
该院信息科主任刘小元介绍,以往拍片或是做CT检查后,要等待片子打出来,少则半小时,多则1—2小时,然后再拿着影像片去找医生看。有时等拿到片子,医生却下班了,只能下次再来。去其他医院看诊也要拎着片子,若是忘了带,还会被要求重新检查。很多人把胶片拿回家后随手一放,等到要用的时候经常找不到了。
去年12月底,市六医院在全市公立医院中率先上线“云胶片”,让带着影像胶片看病成为过去。患者复诊、转诊或去异地就医,只需提供一个二维码,医生随时可以调阅存于云端的原始影像资料,方便医生了解病人的完整病史。“云胶片”在云端可以无损保存15年,住院患者甚至可以保存30年。
“云胶片”也给一些疑难危重病人带来了福音。“疑难危重病人在转诊途中,可以先把‘云胶片’的二维码链接发给上级医院的专家,以便他们及时调阅存于云端的影像资料,开展异地会诊,从而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刘小元说。
08
通过手持智能穿戴设备
在家完成慢病监测和健康管理
坐在家里,双手拇指按在心电仪上,30秒后心电图的结果就出现在了医生面前的电子显示屏上。2019年11月,市六医院“云医院”上线后,市民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手机视频与专家面对面,省去了路上来回奔波和排队看诊之苦。“慢病监测和健康管理是云医院最大特色,建立了‘穿戴设备数据采集+人工智能评估+危急值预警’的新型医疗模式。”武汉市第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建华介绍,市民只需要下载“江大云医”App,即可享受在线预约挂号、移动支付、视频问诊、报告查询、远程会诊、术后随访、慢病监测、报告查询、慢病管理等全周期健康服务。
除了在云诊间和专家面对面,患者还可通过手持、智能穿戴设备,采集血压、心电、血糖、呼吸睡眠等生理参数,发送至“云医院”大数据中心进行初步评估,实现诊前预防阶段以及诊后康复阶段的健康状况自测。并且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评估和医生确诊,对患者进行规范化、长周期、多方面的综合慢病监测管理。
刘建华称,“云医院”患者端从运动、膳食、用药等多重维度对患者进行健康指标的监测及指导。通过运动指标、生命体征指标、日常膳食钠盐摄入、营养指标达标等监测方式评估患者居家健康状况,医生通过每周数据统计图,从运动、膳食、用药、作息等各个维度为患者提供综合性的健康管理和随访,及时给予患者治疗建议。
“云医院”的上线,建成了“家庭—医院—云端医疗圈”,将优质医疗资源通过云端精准下沉,提升市民的就医体验。刘建华表示,市六医院挂牌“武汉市第二老年病医院”后,医院还将以“云医院”为纽带,建立老年病慢病管理中心,通过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线上数据监控,建立慢病管理机制,达到健康促进效果。
09
“智慧药房”自动分药精确到单片
按照病区、患者姓名、床号、药品名称、规格、用法用量等数据,自动将患者每一次需要服用的药品放入分包机,按单片(颗)剂量包入专用包装袋内,并将患者姓名、药品名称、用药事项等关键信息打印在药袋上,便于药师、护士核对和患者服用。2020年12月16日,全自动药品单剂量分包机在市六医院上线运用,这是该院试水“智慧药房”迈出的第一步。
市六医院西药剂科主任范捷介绍,与传统的手工摆药相比,全自动药品分包机将给药环节中接触药品、药品裸露、易翻落污染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分包机精准分药,平均每分钟出药40-60袋,一个病区4-5分钟即可完成配药,不仅提高了药师的工作效率,更极大地提高了用药的准确性。
“我们还引进了全省最大、最先进的全自动取药机,能一次性存贮2万余盒药品。1月1日,门诊正式启用智慧药房。”范捷称,自动发药机接收了医院HIS系统传输的医嘱信息后,“机械臂”左右开弓,辨、拣、伸、放,转眼间就从上万种不同规格的药品中,完成药品配置,准确率达100%。
认得出、拣得快、放得准,智慧药房如何做到“手”“脑”协调?信息科主任刘小元介绍,背后是数据分析、数据处理、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的综合运用和软硬件的协同配合。范捷透露,全自动发药机通过“机械臂”自动上药,上药前会自动扫描药品信息,出药时会再次扫描核对,差错率为零。它会根据药品的效期先进先出,避免出现临期药品和过期药品,随药还会附上一份用药交待单。
范捷表示,智慧药房把药师从繁重的调配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医嘱审核和用药指导上,患者成为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