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行业迈向智能化的进程中,智慧医疗分级评价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对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战略,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国家卫健部门对智慧医疗相关评价标准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智慧医疗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 (2025 版)》中的评价分级和方法,这对于我们企业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布局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智慧医疗系统应用水平被清晰地划分为 8 个等级,每一个等级都从临床诊疗各个系统的功能和数据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医疗机构的智慧化建设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
功能要求:此时医疗机构主要依靠手工方式或使用单机版信息系统处理医疗业务,软件系统可能是通用或专用的,并且以单机版独立运行。
数据要求:暂未提出明确要求。
这一阶段是智慧医疗建设的起点,虽然信息化程度较低,但却是后续发展的基础。
功能要求:以业务部门为单位,开始建立内部共享的信息处理系统,部门内主要业务实现信息化,业务信息可在部门内部通过网络共享并处理。
数据要求:需要具备部门内部业务的基础报表,能够支持向国家管理部门的数据上报,且可完整记录上报内容。
这使得部门内部的信息流通更加顺畅,提高了工作效率。
功能要求:业务部门之间实现初步的业务集成,数据能够通过系统在部门间传输,并且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自动获取部门外业务信息。
数据要求:跨部门业务需具备统一的字典,国家管理部门所需的医疗相关指标全部可汇总生成。
此阶段打破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了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的初步整合。
功能要求:
(1)实现患者就医全流程信息,包括用药、检查、检验、护理、治疗、手术等,在全院范围内共享。
(2)通过数据接口,所有系统(如 HIS、LIS 等)实现数据交换
(3)具备单一业务的临床决策支持,如合理用药监测等
(4)实现区域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数据要求:
(1)全面梳理医疗机构医疗字典库,形成全院统一字典体系
(2)国家管理部门所需的医疗相关指标全部可自动辅助生成。
这一等级极大地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连贯性和准确性,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初步支持。
5 级:集中数据管理,中级医疗决策支持,区域信息可查看
功能要求:
(1)能够按照统一的医疗数据管理机制,对全院各系统数据进行集成,并提供跨部门集成展示工具。
(2)支持病历、报告等的结构化、智能化辅助书写
(3)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患者授权诊疗信息的获取,方便医师在诊疗过程中调阅、查看
(4)实现跨区域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数据要求:
(1)按照医疗机构自身业务功能要求,梳理必要的数据指标,形成数据完整性核查体系(2)国家管理部门所需的医疗相关指标可全部进行展示。
该等级进一步强化了数据管理和区域信息的利用,提升了医疗决策的智能化水平。
6 级:全流程医疗数据闭环管理,高级医疗决策支持,区域信息引用,专科病历支持
功能要求:
(1)实现全流程数据跟踪与闭环管理,根据医疗业务要求明确监控环节,能够展现全流程状态。
(2)形成全院级多维度医疗知识规则管理体系,提供多系统数据联动的高级别医疗决策支持。
(3)在医疗书写过程中可引用医疗机构外部数据,支持专科病历模板管理。
数据要求:
(1)重要时间节点全部记录并符合业务时序要求,形成过程数据监管体系
(2)数据同步满足业务要求,可实时生成医疗机构业务需要的全部指标。
这一等级实现了医疗数据的深度应用和全流程管控,为高质量医疗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7 级:医疗安全质量管控,构建专科诊疗体系,区域医疗信息利用
功能要求:
(1)基于业务系统数据,建立安全质量指标、医疗运行效率指标的及时预警、通知、通报体系,具备智能化感知与分析工具。
(2)患者院内外全部诊疗信息能够实现双向交换,并能利用联动信息进行诊疗活动。
(3)构建可覆盖专科诊疗全周期的完整病历管理体系。
数据要求:构建跨机构医疗业务交换所需的数据体系,形成院内外一体的数据完整性核查体系。
此时,医疗机构在医疗安全质量管控和专科诊疗体系建设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充分利用区域医疗信息提升服务质量。
8 级:健康信息整合,融合应用,医疗安全质量持续改进
功能要求:全面整合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监测等信息,实现大健康信息融合。掌握区域内与本部门相关的医疗质量信息,对比应用区域医疗质量指标,持续监测与改进。
数据要求:形成统一的大健康知识管理体系,按照健康协同业务要求,构建协同数据指标集。
这是智慧医疗的高级阶段,实现了全方位的信息融合和持续改进,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健康服务。
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价医疗机构临床诊疗系统功能情况与应用水平,采用赋分制方法,从系统功能、有效应用范围、技术基础及安全保障环境、数据情况四个主要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依据《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 (试行)》《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 (试行)》等规范性文件,确定了医疗工作流程中的 12 个角色以及 38 个评价项目。这 12 个角色涵盖了医疗工作的各个关键环节,38 个评价项目则细致地对每个角色在不同等级下的功能和数据要求进行了界定。
它不仅促进了产业创新,还显著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类。
1. 角色评价
对 12 个角色分别从临床诊疗系统功能、有效应用、数据质量三个方面进行评分。其中,数据质量和有效应用均作为 “单项否决项”。有效应用评分通过实际应用人次数与应用人次数的比值计算,数据质量评分通过符合要求记录数与数据记录总数的比值计算。若评分不足 0.8,则记为不满足,得 0 分;只有当两者评分均大于 0.8 时,才能得到本条评价内容的全部分值。
根据各个评价条目的重要性,对 “标准” 中列出的各个项目定义分值,分为 5 分、3 分、1 分三档。5 分代表智慧医疗系统中的关键功能,是系统核心功能或医疗质量管理重点要求项目;3 分代表推荐功能,属于鼓励建设或技术趋势项目;1 分代表可选功能,为选择建设项目。
各项目分值会根据国家卫健委整体工作要求每年度适度调整。
各角色某一级别全部评价项目得分累加,即为本角色本级的总体得分。当总得分大于该角色本级总分的 80% 时,即可判定该角色在本级通过。例如,某角色 5 级有检查条目 20 项,其中 5 分的有 8 项、3 分的有 2 项、1 分的有 10 项,总分为 56 分,通过分数为 45 分,那么只要完成 8 个 5 分项和 2 个 3 分项,合计为 46 分,该角色即可满足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评价角色对应等级的评价内容应按照 1 - 8 等级对应的系统功能要求确定,评为某一级别必须达到前一级别相应的要求。
2. 级别评价
完成各个角色评价后,需要累加本级 12 个角色得分,得到该级别评价总得分。只有当各角色均达到本级要求且总得分大于本级总分的 80% 时,才可以评价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应用整体水平达到这个等级。
主要考察各项功能实际应用的比例。具体要求如下:
1. 系统功能必须有实际运行数据记录,以此证明其实际应用情况。
2. 考察范围为自申报日期前 3 个月直至开展考察日期的全部数据,确保考察数据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3. 考察数据必须为实际业务系统记录数据,归集数据不用于有效应用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主要从数据质量的五个方面进行考察:
1. 数据记录唯一性:考察对应评价项目中关键数据项标识是否唯一,是否存在关键数据重复的问题。唯一性系数通过数据记录标识不重复记录数与数据记录项的总记录数的比值计算。
2. 数据记录完整性:考察对应项目中必填数据、常用项数据的完整情况。必填项是记录电子病历数据时必须有的内容,常用项是电子病历记录用于临床决策支持、质量管理应用时所需要的内容。以评价项目列出的具体项目清单为基准进行判断。
3.数据合规性:确保数据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医疗机构内部规定。
4.数据同一性:保证同一数据在不同系统或不同记录中的一致性。
5.数据时效性:考察数据是否及时更新,能够反映当前医疗业务的实际情况。
《智慧医疗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 (2025 版)》为我们清晰地呈现了智慧医疗发展的路径和评价体系。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企业更好地把握智慧医疗市场需求,为医疗机构提供更贴合其发展阶段和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在智慧医疗领域中抢占先机,共同推动医疗行业的智能化变革。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